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例谈利于幼儿数学活动的有效因素

幼教网 2018-09-20 13:32:37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例谈利于幼儿数学活动的有效因素

  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逻辑知识,这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幼儿来说相当具有挑战性。因此,在实施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如何帮助幼儿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参与,需要关注影响幼儿数学活动有效性的诸多因素。

  有效因素一:数学教学情境巧创设

  1.情境创设要生动有趣,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

  案例l:在小班数学活动“数数有多少”中,教师创设了“欢庆六一”的情境,请幼儿参与数气球、种树、浇花、报名等操作活动,使幼儿的数学学习成了有趣的情境性游戏活动,活动形式从集体到分组,从单一到综合,层层递进,逐步帮助幼儿掌握手口一致的数数方法。

  2.情境创设要富有挑战性,并支持幼儿积极探索

  案例2:在大班的排序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了一个圆形封闭式的花坛,请幼儿根据一定数量的三种不同花盆进行有规律的排列。幼儿第一次尝试排列时,只有个别幼儿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完成。大部分幼儿则苦于操作材料过多,混淆了他们的思考方向,一时无从下手。幼儿1在操作中给排列的纸张上做好了“起点”的记号,而幼儿2则是一边动手操作一边嘴里唱着:“红黄黄蓝、红黄黄蓝……”看到这两名幼儿如此有效的策略,教师便及时提示正在尝试操作中的幼儿:“你可以先给自己的花坛做好起点,还可以把你排列好的花盆唱出来,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地找到规律,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检验出自己完成得准确与否。”

  3.情境创设要富有启发性,能拓宽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

  案例3:在大班“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圆圆游乐场”,在游乐场中布置球体、圆柱体、圆形等各种圆的物品。在游乐场中玩时,让幼儿充分感受具有圆的特征的物品的异同点,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区分不同的概念,进行分类并寻找其他同类的物品。

  有效因素二:数学教学材料巧投放

  1.围绕教育目标,提供多样性的材料

  案例1:在中班“配对”操作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是各种各样的袜子,有大小配对、形状配对:还有数量配对、图案配对等多种材料。

  要想真正让幼儿与材料互动,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材料供幼儿操作,这样才能使幼儿对数学的探究始终保持新鲜感,始终充满浓厚的兴趣,从而获得主动的发展。

  2.通过材料的变化,使幼儿的操作活动体现出层次性

  案例2:小班数学活动“爱吃糖的大狮子”,第一次操作:提供给每组幼儿颜色不同的3种图形,数量为人手1个,操作要求是“每人拿1个糖果,按照颜色标记放到盘子里”,这时幼儿要排除形状的干扰按颜色特征来进行分类。第二次操作:提供给每组幼儿颜色不同的三角形和正方形,数量多于人手2个,操作要求是“每人拿2个糖果,按照形状标记放到盘子里”,这时幼儿要排除颜色的干扰按图形特征来进行分类。第三次操作:提供给每组幼儿颜色不同的3种图形,数量多于人手3个,操作要求是“每人拿3个糖果,按照标记放到盘子里”,这时幼儿要排除颜色和图形的双重干扰按两维特征来进行分类。

  在该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从颜色——形状——颜色和形状两维特征来进行三次不同层次的操作,结合对所取图形数量的要求,让幼儿在观察、比较、摆弄的过程中,感受图形的不同特征,巩固对三种图形的认识,学习按要求进行分类。三次操作材料的投放,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层次地展示操作材料的原则,使操作材料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有效因素三:同伴数学交流巧运用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运用同伴间的交流,让幼儿得到更多的经验,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经验体系。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幼儿进行探索、操作活动后的收获和发现,可以是幼儿发现的新方法,可以是幼儿搞不明白的问题……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幼儿能迁移同伴的经验,有助于幼儿自己纠正错误,调整自己的认知经验。

  案例:在中班“看谁数得快”数学活动中,教师创设了游戏情境“找七星瓢虫”,采用红蓝两队,小组接力的形式,用最快的速度找出七星瓢虫,比一比,哪队找得又对又快,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于比赛结束的验证,教师又采用两队自查纠错。发挥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幼儿从同伴那里发现自己的错误,也使得幼儿更有团队合作意识。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