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基于环境心理学原理的幼儿区域活动环境创设

幼教网 2018-09-22 08:48:29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基于环境心理学原理的幼儿区域活动环境创设

  【摘  要】区域活动作为幼儿集体教学的有效补充,以其"隐形课程"的特点,对促进幼儿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从环境心理学原理出发,阐述了环境心理学对区域环境创设的意义以及如何从环境空间行为理论、感知认知理论、环境超负荷理论、人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型理论来创设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从而进一步提升区域活动的价值。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心理学

  幼儿区域活动是教师从幼儿兴趣出发,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并引导、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区域环境进行有效互动,从而达到一定教育目标的活动,具有自由性与主动性特点。区域活动的形式通常分为表演区、建筑区、阅读区、科学区、生活区、美工区等。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学的有效补充,以其"隐形课程"的特点,对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情感的丰富、人格的健全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们发现教师在幼儿区域环境创设中存在这样的误区,即把环境创设狭隘地理解为物质环境创设,重点关注墙饰的布置,忽略游戏氛围的创设以及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区域材料投放不足、材料投放漫无目的、区域设置过多、空间位置不合理、区域光线昏暗、环境色彩过于浓重等问题突出,从而制约了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如何避免这些问题是教师在创设区域环境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相关研究多侧重于区域活动下教师如何提供支持性策略、材料的投放策略、幼儿园建筑设计策略、室内外环境创设策略,也有针对特定区域环境创设开展的研究。但是从光线、声音、空间、色彩等要素来综合考虑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还比较少。要有效解决以上出现的问题,离不开对这些要素的关注,而这些要素都属于环境心理学研究范畴。

  一、环境心理学对区域环境创设的意义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是一门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心理学前沿学科[l]。环境心理学主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2]。环境心理学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环境作为研究的重点,它认为空间和环境是相互变化的,环境能左右人的空间行为,同时人也可以主观能动地改善环境[3]。环境心理学视野下人的行为、心理、环境三者是多维交互的。这恰好可以指导教师在创设区域环境时关注幼儿行为、心理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空间行为理论、感知认知理论、环境超负荷理论、人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型理论等是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幼儿园环境设计中运用广泛。幼儿园区域环境是"儿童尺寸"的世界,是幼儿长期停留的空间,本质上也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空间。在幼儿区域环境的创设中,视觉、嗅觉、听觉等感知觉内容以及区域空间感受等无不与环境心理学存在联系。

  3~6岁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幼儿不断地探索世界、认识世界,与世界对话。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特点是:(1)具体形象思维,把观察到的事物简化,由此对事物进行认识。(2)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3)以自我为中心,逐步建立与他人一致的目标和生活准则,过渡到社会人。(4)渴望建立私密空间的本能。3~6岁的幼儿依靠感知觉认知世界,在他们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中,不能忽略幼儿的这些心理特点。以环境心理学为指南,可将心理学知识有效运用到区域环境创设中。

  同时,环境心理学是以鉴别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应用科学[4]。以环境心理学为原理指导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设计,能为教师在创设环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帮助。

  二、环境心理学在区域环境创设中的应用

  (一)空间行为理论

  该理论包括私密性与公共性、领域性、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三方面内容。合理的私密性与公共性空间能够丰富环境中人的情感。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5]。关于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史密斯和科纳利的研究表明,在每个幼儿的活动空间大于或等于25平方英尺(约2.3 m2)时,空间密度对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几乎没有影响;当每个儿童的活动空间从25平方英尺(约2.3 m2)降为15平方英尺(约1.4m2)时,攻击性行为明显增加[6]。可见空间密度在幼儿园区域环境中有着重要的影响。结合这一理论,在区域环境创设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空间的形状

  角色性区域空间可创设成环境心理学上称之为"社会花瓣环境"的形状,这里我们姑且称为"区域花瓣环境"。具体来说,在教室中间预留一块公共区域当作花蕊,将医院、娃娃家、表演区、超市等区域以花蕊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当某个区域比较拥挤的时候,幼儿可以站在中间区域进行重新选择或者等待,这样可以缓解区域拥挤的压力。将中间公共区域作为节点,打破区域之间的界限,不同区域的幼儿可以互相交流,从而达到在"角色性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要求。

  2.空间的私密性

  "心理空间"具有私密性的特点。心理学家弗里特纳和瓦丁尔的实验认为5岁的幼儿就有自己的秘密了。幼儿在远离他人的视线,在自我对话中,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增强自我认同感。幼儿园可以创设"悄悄话""情感小屋"作为幼儿与他人之间的缓冲地带。这些区域的位置选择上,尽量靠近墙角,用布或者"门"构成围合的空间,给幼儿营造安全感。

  3.空间加减法

  通过空间加减法调整私密性与公共性。空间的加法即垂直墙面和悬挂空间的利用。墙面装饰具有美化空间的作用,现行普遍的做法是悬挂漂亮的装饰物或者是直接留白。我们不妨垂挂幼儿的美工作品,变老师的创意为反映幼儿学习的过程,当然这里还需要注意悬挂的透光性。这样寓教于美的形式对于幼儿来说不会显得单调,也更有看头。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