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教网 2018-09-23 11:14:13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摘  要]  幼儿阶段是个体形成规则意识和养成规则行为的重要时期,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一是融规则于游戏,让幼儿体验和感知各种规则;二是增强游戏规则的灵活性,变他律为自律;三是注重交流与合作,提升幼儿的规则执行力;四是完善游戏评价,让幼儿参与。

  [关键词]  规则意识;行为习惯;游戏

  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意义

  幼儿教育是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对幼儿将来形成遵纪守法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观点:“现在都提倡让孩子自由发展、培养个性,再谈规则,是不是有些过时了、陈旧了”。笔者以为,强调规则并不是为了培养循规蹈矩听话的“好孩子”,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与培养幼儿个性之间并不矛盾。只有自由与规则相结合的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调查显示,我国幼儿规则意识普遍较差。[1]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游戏活动中幼儿不遵守规则,玩具乱丢乱放;不愿意排队等待,进餐时抛洒饭粒,不遵守生活规则;攀折花木,不爱护公物;不会和人打招呼,不会待人接物,不懂交往规则;在马路上乱跑,不遵守交通规则;在安静场所大声喧哗,等等。

  幼儿出现这类行为,一方面,主要原因是不良的教养方式,而不良的教养方式又根源于不正确的儿童观,如有的父母认为幼儿年龄小,长大自然就知道了;有的对孩子倍加呵护,过分溺爱,不愿意约束和要求,明知道有规则而不去培养;还有的对幼儿的违规行为缺乏必要的关注,认为是小事无伤大雅,久而久之就成了放任自流,却不知不良的行为如果不及时加以制止,就等于得到了强化。此外,还有一部分教育者对幼儿要求又过于严格,态度过于严厉,靠外部的强压来控制和约束幼儿的行为,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得幼儿把执行规则当作一种负担,导致其产生不良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与成人忽视规则的合理性有关。如有些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很少考虑活动规则的合理性,不去分析这些规则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教师为了便利地组织教学,过于强调孩子的身体动作,如长时间要求手背后、不能乱动说话等,熟不知不当的规则会引出不当的惩罚,而不当的惩罚会伤害孩子的心理,也使游戏变得索然无味。[2]因此教师要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重,摒弃那些以教师为中心的规则,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此外,当前幼儿普遍缺乏规则意识,还与他们缺乏交流空间有关。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家一户的格局中,人们彼此封闭,缺乏交流,适合幼儿活动的公共空间太少,许多家长只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训练,忽视幼儿的游戏与交往,造成幼儿活动伙伴的缺乏,甚至没有伙伴,使孩子丧失了学习和实践规则的机会。

  二、游戏对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价值

  首先,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通过游戏可以调动幼儿的主体性,更易将外在的规则要求内化。在游戏中孩子们有较大的自主性,教育者可利用游戏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和感知各种规则。幼儿为了把游戏玩好,通常也会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规则。

  其次,游戏内容丰富,贴近社会生活,便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模仿,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促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习和掌握各种规则。[3]从“娃娃家”到“超市”,从“图书馆”到“银行”,从“医院”到“美容美发”,这些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无一不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幼儿通过游戏体验和感知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行为规则,并以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三、运用游戏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

  (一)融规则于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和感知各种规则


  幼儿的游戏内容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缩小了的社会。教师要善于将规则渗透于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游戏活动特别是区域活动中学习和体验各种规则。如幼儿通过游戏“红绿灯”,了解“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过马路要走“斑马线”;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充分认识不遵守交通规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再如在棋类游戏中,了解象棋、跳棋、围棋等各种棋类的不同下法与规则;在“银行”的游戏中,顾客取钱需要排队;“图书馆”内须保持安静,不能大声喧哗及借阅图书的规则;在建筑角内与人合作搭建及整理玩具的规则,等等。幼儿通过游戏相互交流着彼此的经验,明确所学到的各种规则都与自己密切相关,明白规则不仅约束着别人的行为,同样也约束着自己的行为。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