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践中,对幼儿自主学习行为的调控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让幼儿自主学习,是幼儿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成人所希望看到的,对自主学习这一概念,我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我们知道了幼儿只有在自己做主的活动圈子里,在没有来自成人压力的时候,才能体现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如果成人的介入和指导变成了对幼儿自主活动的控制,通过成人去导演和指挥活动,那活动就不成为其自主活动了。但如何在幼儿园的活动中,让孩子“自己管自己”真正的自主学习,我们很多老师在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之后,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仍会出现两个极端。如“放任自流”或“放手了,又不放心,将控制权仍掌握在手里”等,对此,我们课题组提出了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如何进行有效调控这一活动方案。调控的面很广,涉及到材料,环境、教师自身教育行为等一系列因素。经过一阶段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由于我们关注点过多,我们把握的时候思路很散乱,同时,我们又发现教师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是启发幼儿观察、想象、引导幼儿积极探索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如何运用提问这一策略成为我们研究实践的重点。
二、概念界定
调控:调节控制。躯体里有一套完整的应激系统,调节集体内外环境的调控功能,使之保持相对平衡。
保护:保全,守住。
自主学习:指在一定环境中,学习者有独立地,自由地按自己的意愿,有选择地、主动地进行学习的过程。幼儿的自主学习,即指孩子在幼儿园中按自己的想法活动心意,选择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水平,自己的学习方式,独立地来接触信息,获得经验,提升认识,自主地发展。
三、研究目标
1.教师敏锐地观察幼儿的需要,为幼儿提供活动所需的材料,环境。
2.教师在活动中,养成强烈的观察意向活动科学的观察态度,要以欣赏、忍耐、研究的态度去观察幼儿,要有一种开放性的心态,充分了解幼儿,会解读幼儿的行为,理解幼儿的行为。
3.彻底破除传统教学中师生的“主体”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平等换真心,以尊重赢得幼儿爱心,让哟额心情愉悦地运用活动中有利条件,进行富有自主性、创造性的探索。
四、理论依据
从呱呱坠地起,学习就伴随我们走向未来。一段时期以来,幼儿园教育在经历了致力于教育教学的研究之后,我们开始以人本主义的观点,回归教育的本体,更致力于孩子的学习的研究。另外,终生教育的理念的确立,要求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必须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为此,我们提出了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并对孩子的自主学习进行研究和实践,努力探索孩子自主学习所需要的条件活动因素,总结教师在实践中,促进孩子自主学习所应具备的教育理念活动教育策略,从而切切实实地促进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五、研究内容
1.当前幼儿自主学习能力调查研究。主要调查分析中班幼儿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有利于幼儿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来加强教师对幼儿自主学习行为的调控、保护的针对性。
2.采取各种调控和保护手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自己管自己”。这也是本研究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分以下几点:
a.“有材料陪伴的学习。”学习材料是孩子的自主学习的物质保证。“有材料陪伴的学习”是孩子的学习特点,材料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自主学习成效。提供丰富、合适的学习材料,供孩子自由自在地选择,犹如为孩子提供了千万条大道,让孩子依据自己的水平和意愿,欢畅地奔向共同的目标,获得发展。
b.教师在活动中,应顺从孩子的兴趣活动需要,追随孩子的学习热点,选择确立孩子自主学习的主题,追随孩子在活动中的趋向,及时提供材料,追随孩子的学习成果,为孩子提供表现的机会。
c.当幼儿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他们原有的动力就会消失,兴致降低时,教师的介入将促进幼儿学习的发展,使孩子的学习产生成效。所以适宜的介入,就是在幼儿自主学习中,教师适时的参与。
d.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处理好面向群体活动因材施教的关系,面向群体学生,关注班上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是幼儿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我们这个群体当中又是各个个性,特长不同的个体。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群体和个体的关系。
六、活动中的困惑理论上讲,高认知水平(发散思维、评价思维)的问题能激起幼儿高水平的认知活动,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行为的产生。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这样一些情况下的提问非但不能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行为的发展,反而有碍于孩子的学习:
1)、准备不够充分的的提问。我们在备课或教学过程中,由于问题的提出没有充分的考虑和思索或不能查找更多的资料,常常被孩子们的反问弄的十分尴尬。比如在探索活动《好玩的电筒》中,幼儿对电池没有电线为什么会让电筒发光?由于事先没有找到关于这方面的具体知识,不得以用“先坐下”,“下课老师再回答你”,“长大就会了”等来敷衍了事,使孩子在一堂课中经常有许许多多的不满足。
2)重复问题和重复幼儿的回答。
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幼儿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的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调动不了积极性的提问。孩子们希望的是新鲜的问题,是吸引人的问题,是能够答出来的问题,最好是启发性的问题。可实践中,有些问题如同一杯白开水,让孩子在回答问题上产生不了兴趣。比如你喜不喜欢上实验课?为什么喜欢上?等等这样,这些问题激发不了孩子的回答欲望,浪费了时间。
4)、不会倾听正在回答问题的幼儿。一般人都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当老师面带微笑的,认真的倾听你说话的时候,你可能会说出许多你根本没有事先想好的要点。而当老师表现不耐烦的时候,你可能会连想好的要点的还没有答完就匆匆结束了回答。
5)、引导和控制难的提问。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不让说也说;一是幼儿不会回答问题的方法,不会思考问题的方法,老师提出的问题幼儿乱说,课堂活而乱。出现以上两种情况常使教师不知所措,使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无法进行。教师应巧妙的引导,有控制的提问。
7)、语气不坚定,模棱两可的提问。出现这类提问使幼儿无法回答。有时老师课前预见过这样的提问,但是答案有些难以解释回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虽然这样饿问题锻炼幼儿的思维,但是不利于幼儿构建正确的知识观,这类提问有利有弊。
七、活动中的尝试
(一)掌握提问艺术,优化课堂教学
1.有针对性的提问能引发幼儿对事物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就是那扇门,一切由外部世界进入人的灵魂的东西都通过这扇门……”注意是幼儿认识的开始,只有注意才能观察得更深入。在幼儿观察某一事物时,提问可以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例如,在做“蛋宝宝”实验中,我问到:“请小朋友告诉我蛋壳的外面是什么样的?”小朋友在仔细观察之后,从不同角度找到了答案。例:有幼儿发现蛋壳有点圆有点尖的椭圆形的;有的幼儿发现蛋壳颜色不一样,有的是粉色的,有的是白乎乎的;还有的幼儿发现有的蛋壳上有一点一点的咖啡色的圆点;还有的幼儿发现有的蛋壳上有凹下去的小圆点,而有的蛋壳摸上去是很光滑的……接下去的提问是:“请小朋友看看蛋壳里面是什么样的?”当幼儿兴奋地打开鸡蛋后,发现了里面有粘乎乎的蛋清和圆圆的黄颜色的蛋黄,还有观察仔细的小朋友发现了蛋壳的里面有一层白色的膜……这种让幼儿带着目的去思考的问题能让幼儿集中注意力去仔细观察事物,如果我们提出的问题包含着答案或者只是一般的是非判断,如“是不是?”“夏天天气热不热?”之类的问题,幼儿不用仔细观察,不用动脑筋就可以回答的问题,会抑制幼儿的观察力,进而抑制其积极探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