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科学实践中,对幼儿自主学习行为的调控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2)

来自网络 2009-07-09 21:16:39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2.启发式提问能引发幼儿找出事物的因果

  这种问题主要是让幼儿从事情的结果找出原因,从而诱发其探索答案的动机。如在《巧提沙》活动中,我首先出示了一根小棒将一整杯沙提起来,引起幼儿的兴趣,随之提问到:“怎样才能用小棒将一杯沙提起来呢?”小朋友带者目的去尝试操作,有的幼儿在一次又一次的提沙过程中,自己总结出规律:要将小棒深深地插到沙子里面,还要将沙子捏捏紧。我追问到:“怎样才能让沙子紧紧地抱在一起呢?”幼儿在操作中发现新方法,将杯子在桌上抖一抖,沙子就会紧紧地抱在一起了。有了这个成功的经验,我继续进行下一个环节:“你能不能用一根小吸管将一杯沙提起来吗?”幼儿在操作之后提出小吸管不能将沙提起来。我追问到:“为什么?”“有幼儿说:”它的力气太小了。”“是嘛!小吸管的力气太小了,那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它的力气变大一点吗?”幼儿思考了一会,提出来,“可以将几个小吸管合在一起,它的力气就大了。”于是,我请小朋友尝试了一下,发现了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最后孩子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提沙的方法,并学会了用细小工具提沙的方法。

  3.多维性提问能引发幼儿的想象、推想

  想象是思维跳跃的火花。在探索问题时,还可以引导幼儿利用已获得的知识进行推想。而此时老师的提问尤为重要。例:在《船为什么浮在水面上》活动中,有幼儿问到:“不管轮船载多重的东西都不会沉下去吗?”为此,我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一个实验。将橡皮泥捏成了盘子状,并提问:“用橡皮泥捏成的的盘子会沉下去吗?”“那块状的橡皮泥是浮在水上还是沉下去的?”幼儿通过操作发现盘子状的橡皮泥会像船一样浮在水上。于是,我在活动中继续设计了以下一系列问题:

  1、“请仔细看,我把一块石头放在‘船’上,会发生什么事情?”

  2、“我再请一个小朋友来帮老师往‘船’里放石头,你们想想看,‘船’还会浮在水面上吗?”

  (让幼儿推想,并问为什么?)

  3、“那再加5块石头,‘船’怎么样了?”“为什么‘船’沉下去了?”

  4、“如果是真的轮船,能不能无限量地载很多东西呢?”(再请幼儿进一步推想)

  幼儿根据观察得出的事实就可以推想出船超载也会下沉。老师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让幼儿思考、回答,这样,他们的学习、探索能力就会增强。

  实践证明,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考虑我们每一次的提问,让我们的提问更具启发性,诱发性,让幼儿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科学的王国里尽情遨游!

  (二)提高应答技巧,优化课堂教学

  我们对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提问包括追问,反问等各种形式,其中追问又包括教师如何回应幼儿,如何进行有效的反问等一系列策略。经过我们一阶段的实践研究,我们又发现,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应答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起一个扭转、引申、激励的作用。教师必须灵活而又智慧地应答。在我们开展的《影子》、《无影灯》、《站住,别倒下》等一系列活动中,我们总结出如下几点:

  1、教师在应答过程中要巧妙提升孩子的经验。

  巧妙提升。在孩子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巧妙提升。比如在《影子》活动中,小朋友们猜测为什么会有影子?幼儿讲:“我们站在太阳下就会有影子。”幼儿:“晚上用电筒一照,也会有影子。”教师答:“对啊,只要我们在有光的地方就会出现影子。”在孩子稚嫩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感知规范而又成熟的语言,孩子将获得更深层次的经验。

  2。教师在应答过程中要学会“散”。

  这里说的散是指形散神聚的“散”,是一种激发孩子猜测问题热情的多样性应答的体现。应答语言散。对孩子回答的问题不是千篇一律地“恩,好的,噢”或不答,而是要注意应答语的广度,给孩子一种激励感,使活动呈现动感。如,你市这么认为的,拟订想法与别人不一样,你的想法很有道理,拟订想法不错。在富有个性的应答中,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对他问答的特偶的鼓励和特别肯定。

  应答对象散。除了教师应答孩子这种叫多见应答方式外,还可采用孩子应答孩子的方式,把一定量的问题交给孩子,让孩子有一个评判他人关的过程,学习赞同和批判。比如,老师问:“他的想法怎么样?”孩子回答:“好。”老师又问:“他的说法你同意吗?”孩子答:“同意(或不同意)。”老师再问:“为什么呢?”———

  3、教师在应答过程中要学会“转抛”。

  抛问题。当孩子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巧妙地采用抛的发生让孩子自己去解释。这样减少了教师以一味回答的情况,让孩子成为问题的主人。如:在《站住,别倒下》活动中,有幼儿问为什么将多根细小的吸管绑住,它就不会倒了呢?教师说,对呀,这是为什么啊?教师边问边看着周围的孩子,把孩子向自己提的问题又扎扎实实地抛给了孩子,孩子又开是了新一轮的思考————

  孩子的想像是丰富的,有时是离奇的。在科学活动中,虽然有严谨的科学原理,但假设的过程是孩子预测科学结果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教师要跳过现象找本质,对孩子的假想教师必须保护,要站在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做的层面上去应答,讲究应答的技巧和智慧。对他们的想法和猜测不做错与对的定论,而是鼓励孩子的独特想法,因为答案的正确与否,孩子可以在实验中进行验证,孩子自己的想法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判断。

  八、幼儿与教师的成长

  (一)幼儿的成长

  幼儿园开展课题研究,起实效必须体现在孩子圣上,提高幼儿素质。在科学活动中,通过教师提问的改变,激发了幼儿对探索自然的浓厚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初步养成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行为习惯。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孩子有了学习的主动权,逐步养成孩子自信、大胆、活泼开朗的良好性格。同时,将在科学领域研究中形成的历年、积累的经验拓展到其他领域,其实提高教育效率,让幼儿的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

  (二)、教师的成长

  由于课题的深入研究,提高了我们教育能力和研究水平,在写论文的时候也特别得心应手,觉得有话可说。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论文、随笔、案例分获市、区二、三等奖。这对我们以前的研究工作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奖励,同时在今后的继续研究工作中也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九、今后研究的方向

  (一)、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的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幼儿自我提问,互相提问的能力。课堂教学应是教师互动的过程,然而我们有时将课堂提问视为自己的专利,而让幼儿“答”,忽视了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因此,下个阶段我们将在区角里面投放材料,让幼儿边操作边发现问题,让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并学会主动提问。

  (二)、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操作活动

  在大多数的科学活动中可以看到,幼儿的操作被重视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孩子们很忙、很投入、很高兴地在操作材料,这跟过去纯粹的传递性教学相比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是,仔细的看一个活动,特别是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操作仅仅处于一种表面的形式,老师在孩子操作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或任务,所以幼儿的操作显得没有目的、没有“研究”的味道,有的孩子玩呀玩呀就把操作当成嬉戏了。我们是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纯粹的孩子去玩就行了呢?显然,如果,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效果就肯定不一样了。否则的话,当幼儿的操作熟练了,那么,不再新鲜的活动对他就难以有很大的吸引力了。而以问题为线索的活动,每当一个问题解决了,更加深入的另一个问题又会自然出现,研究的点也会一步步深入。所以问题如同针头一样牵引着操作和探索这条“线”一步步向前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