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托幼儿交往心理的调查
日托幼儿交往活动中
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从教育者的立场看来,家长希望孩子能与他人交往,并希望孩子有较强的交往能力,不愿意看到孩子没有玩伴,也不愿意孩子孤独。教师更希望每个幼儿都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合作。幼儿也常常希望自己有真正的朋友和玩伴,而且这种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强烈。然而,在功利社会中,他们过早地被成人套上“学业”的枷锁;成人对幼儿期望甚高,为幼儿选择的技能的繁重和功利和色彩浓重如:学钢琴、图画啦、写字、算术……等等剥夺了幼儿自由活动自由交往时间。及来自学校、教师的教学中小学化倾向,搞一刀切,期中期末的测试等等,使得幼儿生活和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孩子选择交往伙伴时也很难说没有功利上的考虑,教师在评价幼儿行为时,也常常带有对功利追求的暗示,使幼儿交往行为出现缺损。比如:谦让的美德变成了为受表扬而为之,老师在与不在表现不一样,为取悦老师过分表现等等。在城市中:在传统的应该教育体制和观念的重压下,“学术型”、“学科型”教育甚至从幼儿园教育就开始了,学业的实际负担和心理负担不仅破坏了幼儿园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光辉形象,而且也破坏了幼儿天性和本该属于他们的真实生活。如幼儿园虽然是不同年龄幼儿生活场所,但不同年龄幼儿很少有机会交往,即使是同一样年龄的同伴并不相识——“教学班”或“班级”概念在幼儿期已经非常牢固——这就是他们活动、交往范围。据说在美国有许多不分年龄的混合班;当然是否按年龄分班并不是影响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交往行为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才是重要制约因素。独生子女交往所存在的问题也带来了许多心理上问题,如:“以我中心”、“孤独感”、“自闲症”、“缺乏自信”等等,综上所述幼儿健康交往存在缺陷!形成这种原因是什么呢?如何来待这些原因作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改善或纠正呢?本文力求通过调查了解现状,分析原因,进行研究。
二.调查对象、时间、方法和分析
1、调查对象:在小、中、大班各取10名幼儿
2、时间:2000年11月——2001年12月
3、方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谈话法与教育实践法相结合
(一)幼儿交往状况调查:
“你最喜欢什么?”
表一
项目
独自美工活动
独自看书
独自玩玩具
与伙伴一起建构游戏
聊天
集体游戏(表演、角色、其自发)
小班
2
2
3
1
2
中班
2
1
4
1
2
大班
1
4
3
2
百分比
10%
10%
6.7%
36.7%
16.7%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