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幼小衔接的五大新转变
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衔接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历来都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与重视。
一、衔接的主体:由幼儿园单一主体向幼、小共同参与转变
幼儿园与小学是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两个主体,作为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这也是幼小衔接之所以重要的原因,而如何让幼儿适应这种差异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难点。在以往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幼儿园如何单方面地开展衔接工作,幼儿园是幼小衔接的唯一主体。而小学只是在开学的第一周内开展参观小学、学习相关规章制度等少量的活动,帮助刚入学的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小学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幼儿园,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少沟通,而且传统观点总认为“幼儿园应该向小学靠拢,衔接任务主要由幼儿园完成”,这些都是影响幼小衔接有效开展的因素。
近年来,有些学者从生态学的角度指出,家庭、幼儿园、小学要为幼儿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作好各种准备,只有各方面加强配合,才能有效提高幼小衔接的质量。因此,幼小衔接的主体不应该是单一的,幼儿园与小学应该共同参与、双向互动,可以采用参观、座谈、共同研讨等形式,在幼儿的认知、行为习惯、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上展开沟通与协作,最好能采用一种连续的培养方式,由幼儿园阶段开启,在小学阶段加以延伸,毕竟习惯与态度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长期培养的结果。
此外,家庭虽然不是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主体,但家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只有保持家园一致、家校一致,幼小衔接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二、衔接的内容:由重知识、技能向重兴趣、习惯和情感转变
幼小衔接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即“衔接什么”,已有研究大多从幼儿到底存在哪些适应困难着手。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委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这项研究指出,幼儿入学困难一般分为学习与社会性两大方面。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读写与数学两个方面,社会性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方面。
在以往的实践中,我们往往以解决幼儿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为主,较为重视读、写、算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这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因为幼儿在进入小学后第一个面临的就是这些方面的困难,更为重要的社会性方面的适应问题往往就被忽略了。
日本一项有关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发展状况与小学1~3年级成绩的相关调查指出,幼儿的好奇心与社会能力的得分高低与一年级语文、社会、数学等课程的成绩高低存在着相关性。因此,幼儿的好奇心与社会能力的培养才是幼小衔接需要重视的内容。
另一项关于学业成绩与IQ的相关调查指出,有的幼儿IQ高,但生活习惯与自主性差,会导致较低的学业成绩;相反,有的幼儿IQ虽然不高,但自主性和适应性方面较强,学业成绩照样很好。
幼儿园如果仅仅关注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就开始大量训练幼儿的读、写、算等学业技能,甚至出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当幼儿刚进入小学时,因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业技能,他们看起来似乎很快适应了小学的学习生活,但实际上,这样却更有可能挫伤幼儿的积极性,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幼儿顺利解决社会性适应方面的困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提高他们进入小学的愿望,培养积极的情感,就好比“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使幼儿从“看上去适应了小学生活”转向“真正喜欢小学生活”,实现幼小之间的过渡与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