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幼儿与“主题墙”对话
幼教网整理了关于幼儿环境创设论文《如何让幼儿与“主题墙”对话》,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创设已渐渐成为幼儿园工作的热点。在新《纲要》的学习及实施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领悟到: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是幼儿每天所处、所接触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发展,无一不受到它的影响。
著名的瑞吉欧教育模式也提出了"墙壁会说话"的观点,当瑞吉欧的教育思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时,我们开始接受和尝试“墙壁会说话”。它是一种全新教育思想及教育方法的具体展现,它是对我们已往的环境创设的挑战;它让我们对环境创设的目标、原则、策略进行了新的审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环境创设中教师创设多,幼儿参与少,布置的内容过多重视作品的精炼、漂亮、完整,也就是教师策划、设计、制作的现象普遍。由于这种创设是从教师的设想和愿望出发的,幼儿的思维和行为依附与教师的思维和行为,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因而失去了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为此,我进行研究:我们与互动墙饰为切入点,探索幼儿与墙饰互动,来实践“主题墙”对幼儿的“对话”。
【关键词】:“主题墙”幼儿参与对话
环境创设,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和幼儿合作创造充实的生活”,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的教育过程。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是把墙面环境的创设与实施的主题活动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主题墙动起来、活起来,真正地实现主题墙饰与孩子之间的良性互动。有人说:“当你走进一所幼儿园,不用介绍,也无须交谈,只要留意整个环境,你能‘阅读’其中蕴含着的教育信息和课程的价值取向。”的确《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儿童是在适宜的环境中,以主动、积极、内涵丰富的活动为基础,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儿童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他们是活动的主人,他们更是幼儿园环境的主人,是他们赋予了主题环境以生命。
我们也越来越深刻领悟到,主题墙饰不仅给幼儿以美的感受,陶冶幼儿情操,同时应提供给幼儿主动参与、共同制作、积极探索、发挥想象和创造的良好空间,真正实现主题墙饰与幼儿的良性互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当前幼儿园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以“幼儿发展为本”,创设幼儿发展所需要的主题墙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当前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特别是主题墙饰环境的创设,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追求完美的装饰。
幼儿园主题墙饰创设中,以美观、装饰为主的布置随处可见,这种墙面环境常常由教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心制作而成的。或是剪贴、或是彩图,形式多样,十分精美。这种装饰,完全是完成布置任务,只追求外在的形式而不注重环境创设的教育意义。为了环境布置的美观性,往往由成人“自编自导自演“很少让幼儿参与,只是让幼儿充当教师环境布置的观赏者。
(二)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虽然大多数的老师认为环境布置应有幼儿的参与,突出幼儿的主体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参与的密度小。墙饰怎么布置还是以教师的意愿为主,从主题墙布置到材料提供主要由教师设计、制作,仅有最后一些空缺的墙面留给幼儿,但就是这样的参与,教师往往还要选派能力强的幼儿完成。
2、参与的形式单一。大多数幼儿参与墙饰创设的形式往往仅限于美工方面的绘画、剪贴或手工制作,大多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致使参与活动变成了一种简单、呆板的“手工劳动”。
3、参与的程度比较浅。如:在秋天的落叶主题中,老师画好一棵大树贴在主题墙上,再要求幼儿画出树叶或是给画好轮廓的数叶涂色,老师再剪下轮廓贴在墙上。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幼儿对主题设计、资料搜集、材料准备等方面的参与甚少,即使有也是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定幼儿、指定作品的内容,完全不能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常局限于“老师要求我做什么”而无法主动思考“我想布置什么”“怎么布置”“需要哪些材料”等问题,这就致使幼儿的参与多以动作形式为主,而很少以思维方式进行,因此只能停留在表面。
(三)主题墙饰的静态固化。
由于开学初花了大气力精心布置的环境,因此舍不得更换,常常存在着主题墙饰整个学期无变化。既固定的多、变化的少。瑞吉欧创设的环境中,春天的幼儿园是嫩绿色的,夏天的幼儿园是翠绿色的,秋天的幼儿园是金黄色的,而冬天的幼儿园是雪白色的。幼儿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感受着四季的交替,认识四季变化的规律和特征。然而大多数教师都知道应将环境布置与主题教育或语言、艺术等领域有机结合,让孩子通过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很多教师却说:“那对孩子固然有利,可老师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老师平时要带班,而要装饰一面较大的墙壁,往往需花上很长的业余时间,手工制作虽然使用废旧物品,但也要用掉大量的纸、各种色彩等,所以墙面装饰费时、费力、费钱。除非领导有要求,老师一般都采取一劳永逸的办法。这自然导致墙饰的一成不变。
主题墙饰不能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随着幼儿的发展及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富有变化的主题墙饰要求教师要不断地留心观察本班孩子的兴趣及孩子对目前正在进行的活动的反应,用心地创设环境。
二、如何让幼儿与“主题墙”对话。
随着主题活动的不断变化,主题环境布置的问题越来越重要,让幼儿与“主题墙”对话获得有益经验已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共识。主题环境创设不仅美化活动室,它还是孩子们自我表现与展示的舞台,是信息与经验交流的窗口,更是幼儿尽情想象与创设的天地。环境为主题而创设,而主题必须依靠环境才能深入,更具体的开展,从而不断地逐渐丰富。
它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经验提升的具体体现,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学习,参与的写照。那么,幼儿园应如何参与布置环境、怎样让幼儿与“主题墙”对话?我认为:
(一)、教师要注重年龄差异,抓住年龄特点。
福禄培尔说:“教育的任务要面向全体幼儿。”而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兴趣、表现能力、个性及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同幼儿对环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注意发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活动需要,使环境的创设更能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表现及发展,促进每个人在自身水平上的提高。
如:小班“我的家”主题墙饰:小班幼儿在刚入园时肯定会具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安,教师在环境创设上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于是在活动室的墙上,安排了“我的妈妈”墙饰。瞧,“妈妈”的眼睛多美丽,脸上还带着笑,仿佛在说:“宝宝别害怕,妈妈在这儿呢!每当孩子们想家想妈妈了,都会看这面墙,就好像看到了本人的妈妈一样。此外,还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