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风》教案设计(2)
学生A:老师,我不理解“三秋叶”是什么意思。
学生B:我知道。“三秋叶”指秋天的落叶。三秋指初秋、中秋、深秋。
学生C:因为秋季有三个月,所以称“三秋”。
教师:你们知道的真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B:我爸爸告诉我的。
学生C:我想的。
教师:三秋可以说是秋季的三个月,也可以说是秋季的第三个月。大家说说在《风》这首诗中“三秋”的含义是什么呢?
学生:我认为是秋天的三个月,秋天树叶最爱落下。
师:你们的看法对。
学生D:老师,那“二月花”的意思是不是就是指每年二月开的花?
教师:大家说说,是这样吗?
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同学们,你记得迎春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随着它的开放,许多花儿是不是陆陆续续地开了?想一想,那是几月?
学生:哦,我明白了,诗中的“二月花”指早春开的花。
教师:你们真会思考!说得不错。
……(学生利用大同小异的方法,又说出了对“入竹”、“千尺浪”等词的理解。)
[评点: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获得新知识的途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学生自我感悟、理解的空间。]
3.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配“风过之声”朗诵全文。(可个别读,可小组读。读后评价,感悟后再齐读。)
②教师:(引叙)风来了,秋天的叶子……;风来了,春天的花儿……;风来了,江面……;风来了,竹林里的每一根竹子……;风来了,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A:风来了,我妈妈晒的衣服从阳台上飘了下去;
学生B:风来了,街上的人们都带上了口罩;
学生C:风来了,麦子都弯下了腰;
学生D:风来了,吹绿了小草;
……
[评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风来之后周围的变化。]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学习生字。
①做动作背诵诗文(做动作是为了帮助记忆)。
②学习生字的音、形、义。
A.说一说,怎样写才好看(同桌交流)。
B.写一写,体会应注意什么(组内交流)。
C.评一评,谁的哪个字写得好看(利用实物平台展示)。
D.想一想,怎样记得快。(生:解――用刀把牛的角砍掉;竹――像国画中画的竹叶。)
E.用一用,组词,说话。
[评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因而,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的根本。]
5、作业布置:
a、积累生定。
b、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