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劳动的开端》教案设计 (2)
	
	  教学重点:
	
	  1、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2、 联系上下文理文中的四个比喻句的用法。
	
	  教学难点:
	
	  在没有生活体验的情况下体会作者的苦难。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我”所受到的苦难,体会“我”的坚强。
	
	  教学方法:引读品悟、启发
	
	  学习方法:读中感悟,小组交流,探讨。
	
	  教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这篇文章,下面我们跟随作者一路挑煤,请看作者第一次怎样挑煤的
	
	  二、细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感情朗读
	
	  三、研究“第一次挑煤”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2、课文中那些词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睡的正熟……浑身疼痛”
	
	  ①变换说法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了”这里的“抽掉”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比较体会比喻句
	
	  用打比方的说法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
	
	  ③感情朗读
	
	  (2)“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①变换说法
	
	  肩上的煤矿来回晃荡,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③感情朗读
	
	  (3)“红肿的肩头……一样疼”
	
	  ①变换说法
	
	  红肿的肩头很疼。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③感情朗读
	
	  四、质疑想象、写话分析“坚强”
	
	  1、谈话质疑,引导想象。
	
	  出示对话:当 “我”带着浑身的伤痛一头倒在床上,细心的母亲给“我”打来洗脚水,我却怕被母亲见到伤口而不愿洗,反而说“我明天还去挑。”;母亲问“我”吃过饭了吗? “我”却答“我不饿。”同学们, “我”回家后与母亲的这番“平静”的对话。当“我”回答“我不饿。”后,对话戛然而止。随着这番对话的结束,母子俩的心情也随之而静了吗?
	
	  2、小组讨论后指名说:不平静的原因。
	
	  请认真读读刚挑完一天煤的“我”和母亲的这段看似平静的对话,感受一下这母子间不平静的复杂心理,体会一下这母子间的感情。你猜其实他们在心里和对方说着什么呢?
	
	  3、写话练习:(自由选择一个内容写一段话)
	
	  A、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啊,作者故意平静地、不加任何描绘地记叙了“我”挑煤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透过这简短的文字我们走进了母子俩“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你觉得小时候的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坚强、懂事)
	
	  五、学习第三段,加深认识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2、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六、拓展延伸
	
	  1、了解作者及《把一切献给党》。
	
	  大家知道吗,那个个性坚强的少年名叫吴运铎。正是从小经受过这么多的磨难,锻炼出了顽强的意志,才使得他在抗日战争爆发时,英勇地参加了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又参与制造武器,表现突出;解放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劳动的开端》就节选自这本书。这本书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他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七、布置作业
	
	  1、推荐课外读物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写一写学了《劳动的开端》一课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揭不开锅:决定去挑煤 用劳动解除饥饿的威胁
	
	  路远  滑
	
	  受 人 欺 负  艰难
	
	  第一天  肩膀肿  破  坚强
	
	  胳膊  脚  受伤  ↑
	
	  第二天  更加艰难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