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孩子总让你情绪失控?领悟了这四个字,你的苦恼会减少一半

家长帮论坛武汉站 2018-03-07 14:11:33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1

  前几天,读者群里一位妈妈讲了一件烦心事,请大家帮忙出出主意:

  她家大宝三岁多,二宝不到一岁,最近大宝对弟弟充满敌意,动不动打弟弟,还总是说:“把弟弟扔掉,打死他,不要弟弟了。”

  每当大宝闹腾的时候,大人们就会说:“大宝太坏了,没有弟弟乖。”

  妈妈猜想,可能是因为一个多月前二宝生病,她的精力都用来陪二宝了,陪大宝的时间就少了很多。现在虽然慢慢又调整回来,但大宝还是对弟弟“怀恨在心”。

  虽然大致明白原因,但有时候看大宝这么闹腾,妈妈的情绪一上来,也会忍不住说他一顿。

  结果更糟糕,大宝更逆反了。妈妈一张嘴,大宝就说:“你又说我,你不爱我了!我生气了!”扭头就躲回自己的房间了。

  大宝怎么变成了这样?这位妈妈又崩溃又发愁。

  暂且不提如何解决,我觉得,这件事的根源在于:妈妈和孩子的心理事实不一样。

  2

  所谓心理事实,和客观事实是相对的。

  我们从小都被教导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

  但所谓的事实,其实并不那么“单纯”,它包括客观事实和心理事实。

  举个例子。

  我们发微信给对方,但对方迟迟没回——这是客观事实。

  “可能是我哪里做得不好,他不喜欢我了,不愿意和我做朋友了”——有人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事实。

  “估计他正在忙,暂时顾不上回复我”——这又是一种心理事实。

  再举个例子。

  在街上看到年轻女人开豪车。

  在一些人眼里:这个女人不是富二代就是被包养的。

  在另一些人眼里:这个女人一定很能干,好想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

  同一个客观事实,在不同人的眼中,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事实。

  就像我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在生活中,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

  他们觉得,事实只有一个,自己看到的就是真正的事实,别人眼中的事实应该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样的。

  甚至,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还有心理事实这回事:

  我是这么想的,别人也应该这么想——因为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嘛!

  你不这么想,那就是你错了!我才是正确的——因为我的看法代表了事实!

  可以说,我们的痛苦、愤怒、纠缠、委屈,我们和他人的矛盾冲突,绝大多数来源于此——把自己的心理事实等同于客观事实。

  而没有意识到,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事实。

  文章开头的母子,她的心理事实是:

  大宝、二宝我都爱啊,都是我的孩子,我怎么可能不爱大宝呢?

  妈妈觉得,这么浅显的事实,这还用说吗?大宝怎么可能不明白呢?

  大宝的心理事实却是:

  妈妈只关心弟弟,不管我,她不爱我了。大人动不动就说弟弟乖,说我坏,他们都喜欢弟弟,都不喜欢我了……

  你瞧,妈妈和大宝眼中的事实相差了十万八千里,难怪大宝会感到委屈、愤怒,妈妈会情绪崩溃呢!

  双方都认为:你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因为我就是这么想的),你怎么就不做呢?

  3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的一句话吗?

  我们到妈妈那里寻求安慰:“妈妈,我腰疼。”

  妈妈一句话就把我们打发了:“小孩子哪有腰啊!”

  可是,我们就是感觉到腰疼啊,对我们来说,这就是真真切切的“事实”。

  对妈妈们来说,小孩子有什么腰,当然也不会腰疼,这是她们认为的“事实”。

  两军对垒,自然是小孩子的“事实”败下阵来,我们闭上嘴,封闭住自己的感受,也压抑住自己的委屈。

  这样的事,在我们和孩子相处中实在太多太多了。

  因为认定我的心理事实=客观事实,是正确且唯一的事实,所以,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要求孩子。

  孩子做不到,那就是孩子出了问题。

  比如磨蹭

  大人已经火急火燎的了,孩子却磨磨蹭蹭,不慌不忙。

  快点快点,我都这么着急了,你还磨磨蹭蹭的,故意和我作对 / 一点都不体谅我——这是大人的心理事实。

  大人干嘛总是那么着急,我还想再玩一会儿 / 时间?我没概念——这是孩子的心理事实。

  怎么处理两个不兼容的心理事实?——吼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