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在读书中培养宝贝的想象力(2)

幼教网 2018-04-12 13:09:45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哲学家的回答是:“孩子能够去爱,而且必然在爱之中。”

  “当一个孩子来到世界上,他应该被看作是他自身,他的存在正如他所是,独一无二、不可替换。爱一个孩子,就是这样,这是父母们要做的。爱一个孩子,尊重他的独一性,他才能好好地长大成人……”

  每个孩子也许都在问这个问题,但有多少成年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又有多少成年人从这个角度思考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美国生物学家史蒂芬·古尔德提出过一个很有趣的科学概念“幼态持续”——某些重大的进化改变是通过发展的延迟(或阻滞),而非积累来实现的。当有机体通过进化获得改变以便其成体保持幼年的某些特征,这种过程就叫作“幼态持续”。

  人类是幼态持续的动物。我们演化的方式之一就是直到成年都还保留了我们祖先原本的幼态特征,比如我们的脑生长得更慢,骨骼骨化得很晚,新生儿的未成熟状态更为彻底,他们的生存完全依赖父母的照料。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幼态持续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处,我们巨大的脑至少部分是因为出生前的快速生长率延续到了后来的阶段。

  斯坦福大学的文学教授罗伯特·哈里森在他的新书《我们为什么膜拜“青春”》中写道:“如果将‘幼态持续’的概念用到精神层面,我们可以用它来指代一种童年心理在经过保存与修改之后,被延续到成年期。”

  如果人类的心理中没有保持了某种“内在的孩子”,世界上大概就不会有各种父神、母神、各路神明。世界上就不会有宗教,不会有俄狄浦斯情结,也不会有艺术、诗歌、科学、哲学,因为所有这些人类的创造都源于在某种现象面前某种孩子气的惊奇感。而人类对生活的许多期待——我们的存在很重要,某人某物应该关心我们——本质上都是孩子气的。这些孩子气的欲望、梦想、失望,并没有随着成年而终结,而是延续我们的一生。

  在哈里森看来,这样的“幼态持续”并非坏事——青春(youth)对文化的创新和天才的光芒闪现至关重要。一方面,人类史无前例的被延长的青春依赖于成年人提供的智慧与稳定,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被延长的、受保护的青春,我们才得以成长、成熟,创造了社会和文化,积累了足以与天才抗衡的智慧。

  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童年与成年,孩子与大人之间原本并没有固定的疆界。在这个世界的美、神秘、惊奇、想象与爱之中,他们完全是可以连接在一起的。

  卡森说:“倘若我对仙女有影响力,我会恳求她赐予世界上每个孩子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被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地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力量源泉。”

  什么是惊奇之心?

  就是你知道,在人类的存在界限之外,还有一点别的什么——

  在鸟类的迁徙中、潮汐的涨落之中、春日绽放的嫩芽中,有象征与实际意义上的美,四季的更迭中有绵延不尽的治愈的力量——你知道,日落月升,冬去春来。

  置身自然的美与神秘之中的人,永远不会孤独,或者厌倦生命。无论他们的个人生活中有怎样的苦恼或忧患,他们的思维里总是能找到一条路径,通向内在的平衡与重生的兴奋感。如何真正保持孩子的惊奇之心呢?

  世上当然没有仙女。所以,卡森认为唯一可行的办法,是让孩子们“至少得有一个成年人的陪伴,后者能与他一起重新发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快乐、激动和神秘”。

  除了自然之外,我觉得书本也是孩子仅剩不多的几个可以获得安静、沉思以及建立内心力量源泉的所在。这里也常常是孩子最初发现诗意、艺术、尊严、忠诚、对与错、悲伤与希望的地方,是可以撩拨孩子的情感与求知欲望的所在。

  在这组封面文章里,我们邀请了一群陪伴孩子读书的大人,他们中间有作家、画家、诗人、科学家、心理学家……童年的阅读曾经深刻影响了他们成年后的人生,如今他们为人父母,在陪伴孩子读书的过程中,对于何为童年、何为成长、何为生命的循环,又有了新的理解。

  这一次,我们谈论的主题是“想象力”。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