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推荐:《小橘灯》(2)
内容简介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在乡公所等待朋友回来的时候,一个看起来八九岁模样的小姑娘来打电话为妈妈请医生。我帮她打了电话。又买了橘子去探望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小姑娘用橘皮做了一盏小橘灯,让我照亮回去的路……
媒体评论
冰心之女吴青、儿童文学工作者王林联袂推荐。《小橘灯》是冰心的代表作。文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贫穷,但内心充满美好和希望的小姑娘的形象。本书采用绘本的形式,重新演绎这一冰心经典作品。唯美的画面,赋予这一名作崭新的魅力,令故事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心扉。
小橘灯——一盏心灯
吴青
今年四月下旬我接到“北京蒲蒲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电话,她们想为孩子们出“小橘灯”的美绘本,希望和我和陈恕谈谈。一天下午我们见到了公司的总经理、编辑及担任绘画的女画家,她们都是妇女!我们谈得很投机,这家公司为了使美绘本更符合历史事实,更能反映当时的社会及文化状况,她们决定邀请我们一同去四川重庆郊区的歌乐山。
五月初我们来到了歌乐山,找到了现在还保留的一条老街,在得到了老房子主人的同意后,我们看了几户人家,不仅看到了“小橘灯”里描述的“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我们还走了上去,看到了内外墙和一些用了有半个世纪以上的老式家具等等。她们做事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她们真是非常认真,也说明她们对小读者们的尊重和热爱。小读者也是人,他们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在当今如此浮躁和一切都是“快餐式”的时代,她们能这样负责又细致地做事,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我被感动了!
“小橘灯”是妈妈1957年1月为“中国少年报”而写的,距今已经54年了。而故事发生的年代是1945年,全国解放前夕。地点是重庆郊区的歌乐山。故事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她的爸爸是位地下党员,因为党组织受到破坏而被迫离家,她的妈妈受到特务的追踪和殴打而吐了血。小姑娘为了找大夫给妈妈看病而认识了“我”。主人翁是一个小姑娘。她懂事,懂礼貌;她勇敢,果断,会办事,遇事镇静;她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小女孩。她懂得充分利用当时、当地的资源,四川橘子多,橘皮当时随时可以找到,而在那个时代在郊区歌乐山大多数老百姓家没有电灯,蜡烛是每一家必备的用品。小姑娘用橘皮做的小橘灯是一盏心灯,她是用心做的。她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
“我”在故事中也是一位重要人物,她同情贫苦人,更热爱孩子,主动帮小姑娘拨电话,并买橘子去看望她生病的妈妈。她(“我”)分明看到小橘灯的光“照不了多远”,但却从它的制作者--小姑娘的精神品质中汲取了力量,受到了鼓舞,面对朦胧的灯光,“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在了解小姑娘父亲的政治面目后,“我”对她这一家就更加关注了,“每逢春节”都想起小橘灯,直到十二年以后,还在想着“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从“我”的由渴望光明到赞美光明,都可以窥察到“我”就是作者的化身。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不知道会遇到多少曲折和苦难,经历着人生的甜酸苦辣。有的时候看得到太阳,但是有的时候太阳会被乌云所遮盖,白天就好似黑夜。在那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心灵中的那盏“心灯”,一盏在冰心妈妈心中永远燃烧不灭的心灯,在黑暗中指引我们在充满荆棘泥潭的道路上坚持前进。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的人, 有那盏“心灵的灯”陪伴,他们会以保护自己的脊梁骨不被抽掉,依然挺拔地屹立在那里!我想这就是那个小姑娘的精神和心愿!
那盏小橘灯还亮着吗
王林(儿童文学工作者)
翻开图画书《小橘灯》,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枝繁叶茂的黄果树、逼仄的石板街和房间里的小竹凳,描绘的就是我的家乡——重庆。
上初中时,我学过《小橘灯》这篇课文。不过,只记得老师在讲台上分析时代背景和中心思想时,我却一个劲儿地盼望赶紧放学回家,也做一盏小橘灯。
1945年的陪都重庆,抗战胜利的前夕,一位女作家和一位小女孩的邂逅,一盏小橘灯和一句深深的祝福,竟让这位作家12年后仍难以忘怀,写下了名篇《小橘灯》。转眼又过去了五十多年,那盏小橘灯还亮着吗?
抛开《小橘灯》的时代背景,把故事放回到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当成作家或小女孩,问自己几个问题:如果有个小女孩在街上借你的电话,你会借给她吗?你会去探望一个素昧平生的病人吗?父亲不在家,你能照顾好妈妈吗?有陌生人来家里慰问时,你会怎么感谢她呢?
如果我们叩问内心,答案不会令人满意。我们甚至会找到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不认识小女孩怕上当啊,不知道陌生人来家里的目的啊,济贫助困是政府的责任啊。因为这些“正当理由”,我们变得越来越冷漠,这个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