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里中国父母的问题
外国人眼里中国父母的问题
自198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我前后已在这个国家生活了五年半,并花了大量时间和中国朋友及他们的家庭打交道。通过这样频繁的接触,我逐渐意识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之处:初为父母时脸上掩饰不住的微笑;看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时,母亲眼中那小心的目光以及父亲与子女嬉戏时的场景———这些都早已超越了国家和文化的界限。
但是,尽管如此,我在中国的生活也告诉我,中美两国的父母在表达感情以及抚养子女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
很少能听到中国父母对孩子说一声“我爱你”
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讲,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在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的方式上,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一般来说,中国父母的表达方式含蓄、间接,很少听到他们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或“我想念你”之类的话。他们宁愿采取间接或至少非口头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孩子深深的爱。比如说,为孩子缝补衣服或做顿他(她)最喜欢吃的饭菜等。比较而言,美国父母经常会告诉孩子,他们有多爱他(她)、有多关心他(她)。睡觉之前或通话结束前说出类似的话,对他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总体来讲,美国父母不仅通过行动,同时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而且几乎天天如此。
同样,和美国父母相比,中国的家长也不太习惯通过身体的接触,如用拥抱或亲吻来表达对小孩子或成年子女的关心。我很少看到中国父母亲吻刚放学回来的孩子,或者拥抱周末回家吃饭的已成年子女。但是,这类表达方式在美国父母看来,却是非常普通的事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晚安之吻”可以说是美国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即使孩子成年后也是如此。这是中美两国父母在抚养子女方面的第二个不同。
中国家长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
除了这些表面上的差异外,我注意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区别。一般来说,中国父母不像美国父母那样热情洋溢地称赞孩子。比如说,我经常会听到美国父亲这样夸奖自己的女儿:“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最漂亮的小姑娘。”而同样的话从中国父母嘴里说出来,就会令他们感觉很不舒服。在我看来,不情愿以这样“不谦虚”的方式赞美孩子,也与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关,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很多中国父母都尽量避免这么做。
由上述差异自然而然就引出中国家长和美国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另外一种区别,那就是前者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而后者则鼓励孩子当一个“梦想家”,他们经常对孩子说:“你能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家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功课上,而美国父母(还有美国教育制度)则经常通过课外活动,强调孩子的未来发展,即“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当然,这也能说明为什么那么多中国朋友的GRE分数都比我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