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游戏对幼儿行为的心理调节

幼教网 2018-09-06 13:45:04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游戏对幼儿行为的心理调节

  多年来的的实践证明,无论平时孩子有多惰性、任性、玩皮、倔强、胆怯,一旦进入游戏就会变得积极、顺从、友好、热情而又大胆,这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操纵着他们的心理,使他们能在短时间内调节自己的不良行为,表现得如此合群、融洽呢?

  正是这种被众多幼教工作者在实践中所发出的同一感叹,才引起我对此的现象思索,现凭借自己对学前教学、心理学的点、滴理解,作简要的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游戏是这样一种活动,在其形成和完善在定向活动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心理调节。”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对儿童游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主张游戏性教育”提出“儿童既然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用游戏来支配他的动作,来养成他的习惯” 他还提出“游戏从心理方面讲是儿童的第二生命,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不但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从游戏中强健身体、活泼动作,还可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

  除此之外,我认为游戏对幼儿心理行为调节的影响与幼儿本身的心理特点、游戏特点和实践操作是分不开的。

  一、游戏具有可接受性,没有强制的社会义务,是幼儿自愿的活动。

  游戏是一种较分散的活动,能适应不同儿童的需要。每个孩子在这里都能找到适应自己的位置。都有幼儿内部动机的直接需要产生,它不在于外部目的而在于本身的参与过程,不是由外面强加于他的。因此,幼儿都比较主动投入,不带任何被迫心理,即使出现较多的规则和要求,幼儿也都乐于接受。

  二、游戏具有可塑性、可操作性,是对真实生活演变性的反映。

  1.根据游戏需要,结合生活经验,改变物品用途,塑造出物的新形象给幼儿头脑直接的反映。这一点就从民间流传的《摆家家》游戏中就可体会到——“草当菜、水当茶,大树底下摆家家”,多么浅显易懂的语言、多么美好的诗性画意,不但能使人身临其境,还使人产生“一点就通”的灵气和默契,无需反复强调这是菜、那是茶。简单、直接不需要操作者精心演译、精心准备,而是取之生活用之生活。这是幼儿内心独白的所产生的共鸣,也是幼儿言行一致所达成的共识。又如有一次《开汽车》的游戏中,我随手拿了一面绿边的铃鼓和红色的塑料篮作信号灯,幼儿照样不折不扣地听从指挥,遵守规则,没有计较它是临时的充当物而影响游戏规则的遵守,这是幼儿在游戏中用真诚的情感投入生活、相信虚构的真实性的一种表现,是幼儿生活经验在建立在头脑中进行条件反射后所起的一种调节行为。幼儿完全被浓浓的游戏气氛所包围,文章开头一些孩子所反映的个性问题自然而然地也在此“投降”了。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