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游戏对幼儿行为的心理调节(2)

幼教网 2018-09-06 13:45:04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2.根据生理、心理的需要,游戏能合幼儿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品质上和提炼。

  游戏虽具有很大娱乐性,但也能较充分反映幼儿积极向上、助人为乐的思想品质。如每当游戏中有正反两方面的角色出现时,幼儿会不顾一切地创造条件争取当正面角色的机会,从不考虑往日自己胆怯的行为,又如分配有年龄差异的角色时,幼儿也会不顾自己能力的大小,争一个比自年龄大的角色当当,再则,敢于扮”治病救人的医生“,“热心为大家服务的警察”和“关心娃娃的妈妈”等的角色幼儿明显高于扮“病人”、“小偷”和“娃娃“的角色者。总之,扮强者的心理大大超过当弱者的动向,一旦当上积极向上的角色就会展现出更加出色的一面。这充分说明幼儿在满足情感和心理需求的同时,在不断地模仿、学习着周围人的榜样,无论平时表现怎样的幼儿,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都想在同伴中树立好的形象,这是游戏中培养目标转化为个性心理过程后对幼儿行为的最佳调节,使幼儿的思想品质不断加以中升华、行动不断地加以强化。

  3.根据幼儿有意和无意的记忆特点,常常满足在假象中,也就是假象容易与现实相混淆。这种心理现象年龄越小越明显。幼儿往往把生活中自己的行为看成是别人的行为,把游戏中的角色行为看成是真正的自我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每当幼儿被教师的游戏语言所吸引住时,会与现实混淆,记得端午节前一天,大班手工活动《包粽子》,当我说:小朋友明天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人们习俗吃粽子,今天我们一齐动手,用各种材料包许多许多粽子,带回家去和爸爸妈妈一起高高兴兴过个端午节。这时就有好大部分幼儿不假思索地说:“噢,太好了、太好了,爸爸妈妈能吃上我包的粽子喽!”;又如我们经常看见某一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明明看见刚打过人,但当你走过去问他时,他马上会很自然地说:“没有,是某某打的”,这种现象常令成人担忧,认为孩子从小学会撒谎说假话了,其实不全是,小年龄儿童大多是没有经受过神经系统刺激的情况下所展现的是一种不经意的表现,不属于记忆范围中,是一种无意行为。因为幼儿的记忆特点必须经过大脑刺激过的东西才能记忆犹新,游戏正是通过这种手段达到了教育目的。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角色看的比现实中更重要,言行也会更积极敏捷。因为只有游戏才能帮他找到真正当心中偶像的感觉,才能在满足心理需求的同时达到言行意识上的一致,因而会竭尽全力配合、争取。反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幼儿行为大多是没有经过修饰的,带有明显个性无目的意识的一种随意行为。

  三、游戏具有兴奋性,能保持幼儿愉悦的情绪,能促进积极的心理行为。

  因幼儿的活动易受情绪的影响,高级神经活动过程是兴奋强于抑制,积极的情绪大于消极的情绪,因此游戏中幼儿跌倒、碰撞或遇到困难都不太在意,会在不知不觉的互相帮助、相互鼓励中抹平,再加上游戏活动本身能吸引幼儿的兴趣,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游戏场面,刺激着幼儿各个运动系统的神经,变化多端、心旷神怡,使幼儿在自由选择、交往、发展的过程中体验到友好、谦让、协作的快乐,在愿望和动机得到了一次次的满足的同时幼儿自然把个人情绪抛在脑后,自觉地融入到集体生活,调节出比较受大家所认可的积极行为了。

  因此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行为表现最佳的窗口,在游戏中幼儿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对运动器官的发展、对心理过程的发展以至个性品质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调节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正如陈鹤琴教育家在进行对一个儿童游戏发展的实验后提出“儿童应以游戏为生活”。只有让孩子走进游戏去展开生活的序幕,才能真正从心理上找到塑造孩子行为的根源。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