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法国的印象(2)
(二)制度保障下的高入园率
法国幼儿的入园率一直高居世界前列。据有关资料统计,早在1992年,法国4岁~5岁儿童的入园率就达到100%,3岁儿童的入园率也高达98.8%,2 岁儿童的入园率达到34.4%。如此高的入园率与法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保障有力是分不开的。除了非强制性的免费教育,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的覆盖率也很高,遍及全国城乡各地。据统计,每2000人的社区中就有一所学前教育机构,政府不仅积极筹办公立母育学校(幼儿园),也鼓励和扶持私人或私立学校办园。不仅如此,办学形式也多种多样因需而设,如幼儿园、幼儿班、托儿所、保育所、流动车等,满足了不同层次家长的需求。其实,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法国是有史可循的,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保护和教育幼儿法令的国家,从1835年政府颁布《关于在各县设立初等教育特别视学官的规定》至今,法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障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如1975年颁布的《哈比改革法案》有效地促进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1995年颁布的《幼儿学校教学大纲》进一步确定了法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在这些法律制度的保障下,法国的学前教育得以持续稳步地发展。
(三)措施完善的全纳式教育
全纳式教育是法国学前教育的重要特色。为了保障残障、智障、贫困等弱势群体儿童受教育的权益,法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法国权利与资助委员会(CDA)规定:应家长的要求,幼儿园有义务接收年满3岁的残疾儿童,并且按照委员会制定的针对性方案,单独或集体对他们辅导和帮助;对于学业有困难的儿童,每周有2学时的专门辅导课;对于贫困家庭的儿童,政府则通过“收支对应”的方式减免或免家长的相关费用,如政府将幼儿园伙食费分为不同等级,家长根据自己家庭人均收入缴纳相应等级的伙食费。
(四)公私并举的办园形式
法国的幼儿园分公立和私立两类,并且大多附设于学校内,独立园很少。其中,公立幼儿园约占70%,由国家承办;私立幼儿园约占30%,多数为天主教会学校。不论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均由国家承担(其中公立学校教师月工资比私立学校教师仅高出l00欧元左右)。法国的幼儿园之间没有等级划分,其办学质量及声誉完全取决于督学的督查与评估。法国政府明确规定私立学校必须保有足够的生源,否则会被关闭,但如果附近的公立学校因为生源缺乏而停办,则私立学校也随之关闭。此举旨在避免私立学校的垄断办学,保障公益性质的学前教育发展。同时,这也防止一些家长从幼儿园阶段就进行择校。
法国是个艺术气息浓郁的国家,各种展馆、博物馆比比皆是,世界各地、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更是不计其数。首都巴黎更像是一个露天博物馆,卢浮宫、埃菲尔铁塔以及整个塞纳河沿岸,美轮美奂的建筑、雕塑让人目不暇接,如此丰富的艺术资源是法国艺术教育最好的保障。
从托儿所到中小学校,法国在教育的每个阶段均对艺术教育非常重视,教育部对艺术教学的定位就是:人文教育的宗旨就是从孩提时期起,给予他们在艺术与文化方面基本的知识与能力,学会判断、培养品位、积累艺术修养,为每个人形成自己的文化内涵奠定基础,并为其走向开放的世界准备条件。因此,辗转各个展馆便随处可见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教师的带领下,或驻足于名画、雕塑前专注地欣赏,或聆听教师的讲解,或边讨论边记录,感受艺术大师们传世之作的熏陶、洗礼。
法国教育部艺术教育大纲明确规定:幼儿园阶段的美术教育重点是引导儿童观察和触摸各种形状物体和材料;鼓励儿童进行视觉和色彩的探索,并适当培养印制、绘制、着色和拼贴能力;通过展示和讲解不同的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从自然的角度,引导儿童学习空气、土地、水、火、树木、房屋等概念。基于此,幼儿园不仅提供丰富的材料以丰富表现形式,增进幼儿对材料的体验,还经常安排幼儿外出参观、走进大自然,拓展视野。走进法国幼儿园,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氛围,活动室及走廊的墙壁上、空中到处都展示着幼儿的作品。在材料的运用上,各种废旧材料以及自然物应有尽有,如瓶盖、纸筒、石头、树枝、松果、羽毛等;在表现形式上也是不拘一格,平面的、立体的、装饰的、涂鸦的……风格各异,所有幼儿的作品无不彰显着独特的个性与自由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