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运动器材的摆放与幼儿运动心理的关系
探究运动器材的摆放与幼儿运动心理的关系
在幼儿园运动区环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动器材的摆放。运动器材的组合搭配、摆放的位置等,都会对幼儿的运动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以小班运动区环境创设为例,探究并分析运动器材摆放与幼儿运动心理之间的关系。
案例1
1.场景:一条高35厘米,宽21厘米,由三张板凳组成的“板凳桥”。
2.观察对象:小班刚入园幼儿。
3.幼儿运动行为:
有几个孩子大胆走过,速度较快。有一些孩子略微紧张,眼睛紧盯着木桥慢慢走。个别孩子慢慢弯腰走过“小桥”。
4.活动后的分析和思考:
部分孩子能自然、协调地走过“木桥”,部分孩子表现得有些紧张,整个人没有放松。表现为:眼睛紧盯着“木桥”不松懈,比较慢;个别幼儿弯腰前行。
从活动状况来看,板凳虽有一定的高度,但这个高度孩子们是可以完成的,不过动作上不够协调,比较僵硬,没有完全放松。孩子们为什么紧张?是否因为板凳比较窄,对小班孩子来说有一定心理上的挑战性?如果视觉上有变宽的感觉,幼儿的运动行为会是如何?
5.推进策略:调整运动环境,将“板凳桥”移至水池旁。
案例2
1.场景:将案例1中的“板凳桥”移至水池旁。
2.观察对象:小班刚入园幼儿。
3.幼儿运动行为:
孩子们表情是放松的、欢偷的,有一些孩子一边走一边回过头和我聊天,孩子们脚步比之前快了一些。之前弯腰走、踉跄的孩子也能自然地、慢慢地走过“板凳桥”,并且不断反复鱼贯进行。
4.活动后的分析和思考:
“板凳桥”的位置发生变化之后,孩子的表现大相径庭。无可厚非,孩子们喜欢后者。“板凳桥”移至水池旁后,水池旁的突起的围栏像是一条“石桥”,而且“石桥”的高度几乎和“板凳桥”同高。通过材料摆放上的调整让“视觉变宽”,孩子们心理上有安全感了,自然不再紧张,不再拙笨。从很多孩子脸上的表情以及不时回头和我说上几句的状态来看,他们十分享受这个过程。对于他们而言,运动中的安全感和乐趣最重要。
案例3
1.场景:砖地上由两张高28厘米,宽21厘米的板凳及一张高35厘米,宽21厘米架空组合成的的桥。
2.观察对象:小班上学期幼儿。
3.幼儿运动行为:
几个孩子双手持平向前走,动作自然、协调。有的孩子走到“桥”的最高点尤为小心,缓慢走过;有的孩子表情紧张;有的停住不动,过了一会儿继续向前;有的弯腰往后看,嘴里说:“老师说不能碰前面的小朋友。”个别孩子到“桥”的最高点时主动伸手向我求助,或者手撑在板凳上,向前爬行。我鼓励这些孩子,“来,燕子老师保护你们。”之后,我始终站在一旁,双手打开做保护状,这些紧张的孩子相继独立、动作缓慢地过了桥。
4.活动后的分析和思考
这个组合对小班的孩子来说有一点点难度。从完成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孩子都能完成,只是部分孩子显得比较紧张。尤其是走到“桥”最高点的时候,表现出了特别小心的状态,或是犹豫,或是求助,或是担心同伴干扰。在得到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之后,孩子们也大胆地迈出步伐,不再爬着、弯腰过桥,只是动作仍然有些不自然,紧张。
孩子们在担心什么?有孩子表达:“我怕摔倒,很疼。”我不禁自问:我设置的运动场景是否适宜,什么位置更适宜,更能帮助幼儿更好地解除因担心摔倒而带来的紧张情绪。带着这个问题我做了进一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