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两个途径(3)
二、第二途径——家庭教育为辅从教多年深深感悟,影响幼儿分享品质的养成不只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更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
因此,我们可以打破关起门来孤军作战的局面,与家庭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幼儿吸收分享精神提供多方面的信息。
1、提倡科学的教养方式家庭是幼儿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长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但若家长持娇惯溺爱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独”的行为总是一味地顺应,如家中所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都归他一人所有,则会助长并强化自我中心化的行为,易形成极端的众人为我的心理定势。因此家长应该重新认识爱幼儿的真谛,改变溺爱娇纵的教养方式,运用独特的亲情纽带,进行适当的行为练习。如幼儿手里拿着一大罐薯片,家长可以对他说:“你有这么多的薯片,你给每个人分一片。”家长还可以带幼儿去玩跷跷板,并让他感受一个人是玩不成跷跷板的,一定要两个人一起玩才行,使幼儿初步形成玩具大家玩的概念。
2、营造幼儿的交友环境现代家庭结构越趋缩小,同时居住环境也趋向于封闭,独生子女独门独居成了现代家庭的主要特征,客观上造成了幼儿因缺少同伴交往而表现出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无法体会同伴间“分享”带来的愉悦,所以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去与人分享。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社会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家长可以采用“请进来,放出去”的交往模式(请些同龄伙伴到家或鼓励幼儿走出家门),可有效地弥补客观因素导致的不足,有助于幼儿的分享行为得到产生、保持和发展。
3、采用合理的强化手段由于幼儿孩子受自身年龄的限制,理解能力差,只有通过各种活动及与同伴交往,在获得真实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行为的意义,并通过结果的反馈来强化或调整行为。因此家长可以尝试用结果反馈法让孩子去移情体验“分享”给别人带来满足后的喜悦。如:当幼儿把饼干分给爷爷吃时,爷爷应毫不推辞地高兴接受,并给予肯定。当家长吃东西时也应分给幼儿并告诉他:有好吃的要大家一块分享。
家长还可利用幼儿游戏中发生矛盾的机会,让幼儿体验不“分享“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对幼儿偶发的分享行为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以强化其分享行为。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都属于学校管教师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幼教改革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家园携手,共同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在客观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规则,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规范、有序,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