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交往障碍成因及其心理辅导策略(2)
三、幼儿交往障碍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对幼儿进行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所谓交往障碍的心理辅导,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心理科学等理论,根据幼儿交往行为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幼儿获得良好的交往经验和方法,提高交往能力的过程。为此,不仅要坚持几项基本原则,而且要有具体的实施策略和辅导手段。
(一)开展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
1.体验性原则。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说理教育是收效甚微的,幼儿需要在直觉的感受和体验中形成自身对外在和自我的认识。这就要求针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必须是体验性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灵魂有所触动,情感获得共鸣,真正体会到良好交往所带来的无限愉快。
2.活动性原则。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好奇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这决定了教师的教育手段不能是呆板的说教,而要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让孩子进行良好的交往活动,由此积累交往经验,提升对交往的认识,提高交往能力。
3.渗透性原则。对个别幼儿交往障碍的矫治,对全体幼儿交往能力的优化,不能仅仅依靠专门组织的心育活动,而要把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到游戏活动中,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多方面、全方位地形成教育的合力。
4.等待性原则。幼儿的发展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停滞不前或短时间倒退的现象。幼儿不良行为的矫治也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较长时间,甚至要打持久战,这就需要教师克服急躁、急功近利的情绪,分析原因耐心等待,细致而深入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二)开展心理辅导的具体策略
1.发展性优化。所谓发展性优化是一种面向全体幼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与实践活动,使所有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交往水平的辅导方式。这种方式主要通过集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具体包括以下方法:一是文学作品引导。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教师针对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教育目标要求,精心选择内容导向明确、有文学性和感染力的作品,并辅以绘声绘色的讲述和表演,让幼儿充分地融人角色,并体验角色交往的乐趣,进而内化到自身的成长之中;二是主题心育活动。针对优化幼儿交往品质的目标,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应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体验交往的愉快、合作的力量,积累交往的经验;三是游戏练习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幼儿为了顺利地进行游戏活动,会积极而自然地相互接触、交流合作;四是社会实践活动。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学习,社会即学校。”让幼儿走出封闭的学校,投入到开放的社会,可以有效延伸幼儿学习的空间,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2.矫正性辅导。所谓矫正性辅导是一种面向个别有交往障碍问题行为的儿童,分析其交往障碍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心理机制,然后运用儿童心理咨询与矫治的相关理论和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采取“一对一”的辅导方式,帮助幼儿克服交往障碍问题行为的辅导方式,具体包括以下方法:一是系统脱敏疗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辅导对象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习惯的目的;二是行为塑造法,其涵义是通过不断的强化,逐渐形成某种新行为的过程,即个体从不会到学会一个新行为的过程。如教师发现辅导对象与同伴交往的方式有问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而是用动作,有时甚至用力过猛,引起同伴不满,而他本意并不是要攻击别人。教师就可以不厌其烦,一点点地教他如何向同伴打招呼、如何向别人提出请求,并制造机会让其反复练习,同时运用正向强化的策略,直至其习得正确的行为并内化为止;三是矫枉过正法,这种方式主要用在幼儿出现某种不良行为以后,令其以相反的良好行为纠正刚才的不良行为,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四是模仿矫正法,主要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学习和获得一种良好的行为,这对喜欢模仿的幼儿来说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矫治方法,有利于幼儿跟随榜样学习和巩固良好的交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