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
浅谈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
摘要:
幼儿园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环境,刚入园的孩子们脱离了父母温暖的怀抱,面对新的环境会表现出不适应的情况。如何让幼儿适应新环境并且有秩序地进入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这需要我们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建立规则。因此,良好常规的培养对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小班幼儿 常规培养
正文:
孩子第一次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一方面有些胆怯、有些紧张,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习惯,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盥洗、解便、进餐、午睡等环节成为小班工作的难点,同时也是我们生活常规建立的关键环节。
一、小班班级常规管理的重要性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的存在,必定要受到来自社会、家庭、亲人、同伴、法律、道德、公德等多方面的制约。正是由于这种制约、是人类具有文明、有修养、有高尚的情操,能和谐的团结在一起,发挥聪明与才智,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规则意识是社会性适应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影响幼儿与同伴交往的关系,也影响一个人终身适应社会的程度。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这说明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从幼儿时期抓起的。我们不能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小班幼儿适应能力、自控能力、自律能力较弱,教师必须从小班开始就将幼儿的常规培养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中之重。我想小班幼儿常规好了,到了中大班就不会难管理了。
二、常规培养的具体做法
现在的孩子大多受到家庭、亲友、邻居多方的关怀、照顾与爱护。久而久之,一些孩子就表现得缺乏自制力、行为自由散漫、不愿受拘束,不能很好的合作。因此教师在教育中应注重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生活、学习中的各项规则,增强自控能力,使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从小孩子进入幼儿园的第一个月起,我就开始常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1、要求统一,在活动前交代明确的规则。
只有事先交代好活动要求,幼儿才有可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因为他们事先并不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如:户外活动回来之后老师要求孩子不能走在老师前面,回到教室之后一定要站在脚印上等待其他小朋友回来完之后,然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听着音乐进行换鞋、拉尿、喝水活动。“等待”的目的是避免幼儿出现混乱的场面,如果没有“等待”的过程,孩子们就会漫无目的的在教室里奔跑、追逐。在这等待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跟幼儿念儿歌、唱唱歌曲,消除幼儿等待焦虑,同时也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待幼儿到齐之后才给幼儿交代要进行的任务。这样孩子们就会有意识地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从而达到了培养自我服务的意识。
又如吃饭之前,先给孩子讲解规则,老师说“请小朋友们开始吃午饭”之后,孩子才能一同进餐。在分饭的过程中,老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吃饭要一只手扶着碗,一只手拿汤匙。低头,嘴巴对着碗来吃。这样就可以减少饭粒洒落的现象,同时提出吃饭的时候不能讲话等细则要求。
诸如类似的规则要求应在每个活动进行之前明确提出,而且越细致越好。例如,搬椅子的姿势一定要两边手,听到特定的音乐就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睡觉之前要上厕所并把自己的鞋子在固定的位置摆放整齐等等。日子久了,孩子们就习惯了,规则就可以体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