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与分类”核心经验概说(2)
对于教师来说,应该从这个核心经验要点中领晤到,匹配和分类都涉及对物体属性的把握,但两者还是有差异的:匹配是分类的基础,但分类才是儿童集合概念认知的典型表现。儿童掌握了匹配对应能力不等于掌握了分类能力,对某些数学思维发展相对迟缓的幼儿来说,帮助他们从匹配对应向分类乃至多元化分类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如下面一组区角材料设计,图1的操作材料是要求幼儿将不同颜色的珠子装入相应颜色的罐子里。罐子的颜色对幼儿的操作具有暗示性,因此,它是一个匹配活动;图2的材料是要求幼儿将篮子里的“糖果”分放到挂在墙上的口袋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大一小两个口袋,且两个口袋里已经分别放进了两粒大的糖和两粒小的糖。这样的材料投放给儿童限定的是“糖果”大小的属性,虽然教师要求幼儿把篮子里的“糖果”按大小分别放到对应的口袋里,但这也只是匹配活动而不是分类活动,因为若是分类活动,属性应该由幼儿自己去区分并发现,而不是教师预设的。如果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是两个大小相同且里面没有“糖果”的口袋,要求幼儿将篮子里的“糖果”按大小分类放到两个口袋里,那就是分类活动了。
要点二:同样一组物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相关情景:活动室里几个孩子在一起串木珠。小新串的是一串红、黄、蓝颜色相间的珠子,他一边在箩筐里挑选自己需要的珠子,一边看了看边上的桐桐(桐桐所串的是鱼形、星形两两间隔排列的珠子),很快把在箩筐里找到的鱼形珠子递给了桐桐:“这个是你需要的,给你。”……
在上面这个活动情景中,显性反映的是孩子的模式能力,但从中还可以明显看出孩子的分类水平,小新的语言以及行为清晰地表明,他已经具备了根据不同的物体属性分成不同集合的分类能力,即他不仅能够识别出自己模式中的颜色类别,也能在同一堆珠子中发现和找到不同形状的珠子,这体现了他对集合的思考:同一组物体是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的,他意识到了鱼形珠子可以用来作为星形、圆形、方形的参照物,但同样也可以用来作为自己所串的珠子中的“非红黄蓝珠子”。
一般说来,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1)按物体的名称分类,如把书放在一起,把笔放在一起等。(2)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如按颜色不同,将黄气球放在一起,将蓝气球放在一起;按形状不同,将椭圆形气球放在一起,长条形气球放在一起等。(3)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如把大气球和小气球分别放在两个筐里。(4)按物体的用途分类,如把笔、本子、手工剪刀、铅画纸等归为一类(都是文化用品),把毛巾、牙刷、茶杯等归为一类(都是生活用品)。(5)按物体的材质分类,如将塑料花片、小碗、玩具等归为一类,将积木、木制玩具小厨等归为一类,将布娃娃、衣服、裤子等归为一类。(6)按物体的数量分类,如把数量只有一个的物品放在一起,把数量为两个的物品归在一起等。(7)按事物间的关系分类,如将小兔与萝卜放在一起,将猴子与香蕉放在一起等。
事实上,对于幼儿来说,要理解分类的多样性并不容易,因为这要求他们能够发现一个物体的不同属性。也就是说,在一个集合中,一颗珠子可能会被看作是蝴蝶形的,在某些情况下又可能被看作是粉色的或大的。幼儿理解了这一现象后,就会开始学习相同和不同的概念,开始进行更抽象的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去感知事物属性的多样性。如在和幼儿玩“人物分类”的游戏时,教师要求幼儿进行二分法分类(即把人物分为两类,一类有相同的属性,另一类没有):穿白色衣服的幼儿在一个集合中,没有穿白色衣服的幼儿在另一个集合中。一个男孩犹豫了一会儿,走进了白色衣服集合的呼啦圈里。其他孩子马上告诉他说:“老师说了,这个圈里是穿白色衣服的,你的衣服不是白色的!”但男孩指了指自己身上的白色条纹,坚持说:“我的衣服上有白色,我应该站在这里。”一个穿着红色衬衫,但领子和袖口处为白色的女孩也认为她应该转移到白色集合圈来,而只有一个穿绿色衣服的孩子站在那个非白色衣服的呼啦圈里。此时实际上是一个最佳的教学时机,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我发现你们真的很会思考了。我们再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尝试一下。首先,我们按照衣服上有一些白色和完全没有白色来站圈;然后,当我说按纯白衣服和不是纯白衣服来站圈的时候,我们来看看小组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时,孩子们发现分类的属性改变了,同样是5个人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其结果也是不同的。在这里只有当所有人都清楚要根据特定的属性来分成两个集合时,分类才真正开始。这是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案例,案例中教师抓住契机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促使他们更敏锐、多角度地思考事物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