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光明小学控制三个关键节点向课堂教学要效益

现代教育报 2008-10-24 09:56:44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2008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确立向“注重内涵、提高质量”转移的战略目标,作为基层学校,完成这一战略目标的主战场是课堂。北京市光明小学独立承担的北京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就为老师们提供了作战方法。

  10月中旬一过,北京市光明小学参与课题的教师们更加忙碌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从备课、教学语言、留作业等9个方面进行子课题研究。他们分组讨论,开始撰写各子课题的研究分析。

  在课题组的老师们看来,要保证课堂是一个一气呵成的连贯体,提高课堂效益,需要把握几个关键节点。教学语言、信息技术、课堂作业,是他们关注中的重点。

  凝练教学语言掌控节奏

  课题组的教师们把课堂教学比喻为打仗,而教学语言就是不断发出的号令,他们把这号令划分成导入语、指导语、衔接语和结束语。

  课题组研究教师认为,导入语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明确导入语设计的目的性和必要性,而且导入语应具有启发性、趣味性、情感性。课题组孙秀琴引用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话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在导入语开了好头之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指导用语,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题组认为指导语应具有形象性、示范性、适时性的重要特征,而把握适时性是个难点。课题组付宇白说,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会因为紧张而思维停滞,犹如走进了死胡同,有经验的教师可以用妙语给予恰如其分的引导。

  课题组把衔接语理解为串联各个教学环节的黏合剂,恰当巧妙地使用可以让整个课堂教学行云流水般推进。教师们认为提高黏合度可以从5个方面设计——新知与旧知间衔接性语言、新知与新知间衔接性语言、新知与例题间衔接性语言、例题与例题间衔接性语言、方法与方法间衔接性语言。

  “短短一节课有它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有时为了赶任务,教师忘记了课堂教学结束语。但结束语是必需品,它能够为课堂画龙点睛、留下悬念。”课题组蒋莹特别看重结束语。她认为结束语可以把学生的眼光、思维引向课堂外,留给学生自主空间,“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意在笔后、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

  课题组朱琳为课堂教学语言给出的结束语是“开端激趣、中间香溢、尾意无穷”。

  活用信息技术艺术留白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战场上的重要装备,而配备这种装备也已经成为潮流。但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现代化也有其达不到的地方,而且有时候甚至由“点睛笔”变成了“绊脚石”。

  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其中存在误区——

  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因此,教师在课前预先根据自己构想的课堂进程来制作贯穿整堂课的逐步型多媒体课件。其制作通常需要花费教师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却因为授课的思路因人而异,利用率极低,往往是“一课一件”。而且这种课件在实际课堂学习中,教师只能按照预想的步骤进行展示,为了能演示全部课件,教师只得引导学生按照自己预想的课堂进程进行学习,对在学习中出现的非预期情况,简单处理或置之不理,整个学习活动中课件变成了课堂的“主人”。

  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有些教师完全把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多媒体和网络进行学习。但是,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也没有去深刻理解网上的所得,这种方法让信息技术的使用流于形式。有些教师为了体现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作用,让学生课下制作课件、寻找相关音视频,用于课上展示。结果,由于学生不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展示的资料,往往重点偏移,丧失了课堂活动的意义。

  部分教师认为,要想完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必须要有电教及信息技术相关教师的技术支持与配合。其中,有些教师认为所有需要运用的技术环境都必须保证随时不出差错,否则课就没办法上。另外部分教师认为“与信息技术整合,信息技术老师就应完成信息技术相关部分”。这样的“依赖症”致使没有电脑就不能整合,信息技术老师不给做课件就不能整合。同时,各种各样教学软硬件推陈出新,把有些教师的眼睛都晃花了。

  “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课堂被工具主导了。”课题组李亚梅分析“病因”。她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选择信息技术要考虑到给学生留有自主的空间、选择的机会、体验的环境和展示的平台;教师是课堂的主导,选择信息技术要考虑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课题组郭颖认为使用信息技术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的结合点:“整合的目的在于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展示过程,刺激学生探求知识欲望,引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

  课题组朱丽的认识更独到:“课件显示的是精美的设计,纷繁复杂的效果,展现了制作老师的工艺。但是单看其中的内容,有可能通过老师的一句话、一字板书,就可以达到目的。这种课件往往事倍功半,在制作上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效果和投入却并不成正比。”她呼吁课件应该由“展师”型向“促学”型转变。

  把课堂搬到海洋馆

  合理布置作业巩固战果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业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课题组在研究之前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作业正陷入‘多做少会’的恶性循环”。课题组对症下药,确定的诊断方案是——控制了作业的质、量、反馈,才能达到“少做多会”的理想状态。

  在提高作业的质方面,课题组找到的解决方案是在明确目标、形式合理、系统规划的前提下重视预设作业;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设计,遵循学生的问题设定作业来创造生成作业。课题组认为,“生成作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它以预设作业为热源,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燃料,用教师的智慧点燃,迸发出奇迹的火花。

  如何控制作业的量?课题组根据其作业重复、教师和家长及课外班都留作业以及各学科之间不沟通的成因,确定“量体裁衣、适可而止、兴趣使然”的原则,并给出了减负方案——

  一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留适合他们学习层次的作业。有的学生接受新知识速度稍慢,那么作业尽量根据当天新授知识留基础作业;有的学生思维敏捷,则适合留有拓展性、延伸性的作业……分层不是分级,在分层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将学生分成好坏优差不同等级,避免学生产生不适宜的优越感或自卑感。因此,分层作业应采取自愿的原则。

  二是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作业分时分段,成为固定“节目”。分时作业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是学生学习“怎样学习”的有效方式。

  三是分类作业。课题组的另一项调查显示,在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家长中,有83%的家长不赞同给孩子留太多的作业,而在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家长中,有72%的家长赞同给孩子多留点作业。解决之道就是把作业分成必做和选做两类,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同时减轻了部分学生的课业负担。

  四是拓展作业。家庭作业不再是简单的抄写和计算练习,作业的形式千姿百态,可以是读书、听广播、看电影,或听邻居长者讲故事,或是假日旅游,以及去田野乡下作调查。一些教师还专门设计家庭作业以帮助学生学会管理时间、制订学习计划、培养学习能力和发展研究能力。

  对于作业反馈,课题组认为在及时的基本保障下,可以尝试各种灵活的形式。比如可以让学生互相判作业、答疑。

  据课题总负责人、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介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一项系统工程,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都是提高的关键点:“在各子课题研究分析汇总后,光明小学将为如何提高课堂效益提出一整套针对现实的策略。”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