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四中校长刘长铭:未来科学家需要少年时“纯洁教育”

人民日报 2009-05-07 09:12:47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由王绶琯院士倡导成立的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已走过第十个年头,我称之为纯洁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因为它没有功利目的,只为“将立志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送到通向科学事业的路口”。

  这样的教育在眼下很难得。说它难得,是因为许多活动初衷也很好,可是一旦跟升学挂起钩来,就难以绕过应赛教育、应试教育的陷阱。而与升学没有直接关系的活动,例如课外阅读、生活实践、体力劳动等,则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冷落。

  大量研究发现,人是能动、混沌的系统,会不断主动适应环境,调节自己,追求自我完善。持续对一个人施加的影响,未必决定了他的发展方向。孩子的发展,不一定是刻意影响和追求的结果。

  那么多孩子学奥数,他们都成为数学家了吗?没有,绝大多数不往数学方面发展,这很正常。现在的学校、家长刻意做很多事情,不如提供一个多样化的、宽松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更多地尊重孩子的发展意愿。科技俱乐部里的很多孩子过去从来没有搞过科学实践,完全是在活动中受到激发,打开了这扇门。

  老说给学生打开一扇门,现实却是不管学生愿意不愿意,硬往门里推,或是专门去找已经打开门的学生去培养,那教育的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呢?十几年前高考不考生物,但北京四中的生物选修课非常火爆,那段时间四中毕业的学生考大学,23.4%选择了与生物有关的专业。这就是教育的魅力。

  王绶琯先生说,他是很反对“争光论”的。科学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事业,历史自然会记住每一代人的贡献和光荣业绩,不用刻意去追求。不然,就偏离了人类探索自然的本来愿望。教育也是如此,只有抛弃了功利心,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有持久的生命力。相反,一味应赛、应试,只会让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更遑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道德理想高尚。

  人生之路犹如马拉松比赛。学生能做出别人做不出的难题,能取得比别人高得多的分数,这表明他们在1000米、2000米甚至5000米的位置上遥遥领先,但是举目远望,在2万米、3万米和接近终点的那些梯队中,有多少是我们培养的运动员呢?作为教育者,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在过去和今天,我们为这些运动员提供足够的营养、过人的勇气和持久的力量了吗?作为教育者,当我们把眼光投射到2万米、3万米以外的地方,这样的教育才是纯洁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有希望。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四中校长)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