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低年级语文阅读课的实效(2)
生:guáguáguá
师:别着急,看看音节,拼拼,然后再读。
生:guāguāguā
师:这回你看着音节,所以就读准了,是吗?
生:点了点头。
师:全班一起读。
……
此时学生还谈不上了解文本,老师也不急于求成,经历了分人读自然段检查读音,结合课文学习字词句,指导读好长句后,在引导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感悟到奇妙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全文。这样的大读大致有三次,其间的小读就更多了。
情景二:创设适合文意的情境,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本文是一篇生动有趣的小童话,语言非常明快。我抓住了“有趣地寻找、有趣地发现、有趣地对话“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有趣、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一步步走进教材,一步步走进角色,一步步感悟着奇妙。课上有4个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一是课前的导入: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歌手吗?
生:歌手就是唱歌的人……
师:谁能说说你喜欢的歌手是谁?(老师追问为什么喜欢?)
生:我喜欢的歌手是周杰伦,因为他特别酷。
生:我喜欢的歌手是梁静茹,她唱的《宁夏》特别好听。
生:我喜欢的歌手是韩磊,他唱的《再活五百年》特别有气势,我也会唱。
……
师:看来你们喜欢的歌手各有特色。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介绍的歌手也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它们是——(板书:——奇妙的歌手)
生:奇妙的歌手。
师:你们读一读,什么样的歌手?
生:奇妙的歌手
(重点指导学生读出奇妙。)
刚刚上课,老师和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谈话,使孩子们未走进课文,先进入了角色。
二是课文中的朗读:
感受歌手的奇妙时,老师和学生分角色读好课文,课上老师当小黄莺,学生当小蟋蟀,进而交换角色朗读,目的是使孩子们走进课文,走进角色,体验感悟。
在感悟小蟋蟀发声的奇妙时:
师:小蟋蟀用翅膀发声,那么动听,老师也想来和你们一起读,好吗?
生:好。
师:老师读小黄莺说的话,你们读小蟋蟀说的话,行吗?
生:行。
师:(为了把学生带入角色,老师在与学生合作读书时并没有安排旁白,而是由老师来描述情景。)
我是一只小黄莺,小动物们都说我唱歌好听。森林里马上要开音乐会了,我想找几名金嗓子歌手组织一个合唱队。我飞呀飞呀,飞到了草丛边听见蟋蟀在唱歌呢!
生:瞿,瞿,瞿
师:哎呀,这歌声好象悦耳的琴声。小蟋蟀们,你们的嗓音真动听!(停了停)小蟋蟀们你听到我在夸奖你们,心里怎么想。
生:可高兴了;可美了。
师:你们怎么回答我呀?
生:你说错了,我唱歌不是用嗓子,是用翅膀发声的。
在感悟青蛙发声的奇妙时:
师:请男生来读小青蛙的话,女生来读小黄莺的话。小黄莺们,小青蛙们,快练练你们的对话,开始吧!
生:练读课文。
师:哪只小黄莺、小青蛙愿意让我们听听你的声音?
生:(很多人都举手)
师:这么多小黄莺、小青蛙都想读?好吧!我们一起来读,听听小黄莺、小青蛙谁读的好?直接问行吗?
……
在感悟蝉发声的奇妙时:
师:同桌2个人分角色读读这个自然段。(此时老师并没有给学生分清角色)
生:同桌练习读,指名读。
同样是分角色朗读,可是这三个自然段我采用了3种不同的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当中,自由、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自读自悟,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三是板画的设计:一节课的板书往往起到揭示课文结构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打破了常规的板书,将文字与简笔画相融合,使板书在情景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美丽的画面将故事的结构跃然于黑板上,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的情景中。
四是课外的延伸:
我们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特点,课前放手让学生收集动物是怎样发声的资料。
课上让学生说说“除了课文中介绍的这些歌手,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是不用嗓子发声的?”当学生介绍完后,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哦,在自然界中不用嗓子唱歌的小动物还真不少,这种现象多奇妙哇!这么有意思的故事,赶紧再读一读!”……
我们不是把这些资料只作为对课文的补充,而是将它与品位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相结合,真正做到课内外有机地进行融合,既让孩子们感受到动物发声的奇妙,又使他们体会到第五自然段中“在这些优秀的歌手中,有不少是不用嗓子唱歌的。”用“不少”一词的准确性。孩子们对这些个小歌手奇妙的好奇心理,借助这个环节得到了一次释放。
四、分析反思。
《奇妙的歌手》是一篇科普性课文,如何上好这类课,值得我们语文老师深思。如果等同于常识课,就丧失了语文学科本来的魅力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扎实的训练要以“趣”字贯穿,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爱语文,学语文的兴趣,并逐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也应该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情境的创设,架设了一条连结现实世界和文本内容的桥梁,唤醒了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使得学生很快从现实生活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从而为学生感知书面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