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游戏与小班美术教学的优化整合(2)
三、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美术活动
幼教专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是生来就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乐于接受的活动,特别是小班幼儿更是离不开游戏。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而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
1。以游戏的口吻导题,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教师可以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比如在进行
“美丽的风筝”手工活动之前就事先告诉幼儿,在作品完成后将进行一场“比比谁的风筝飞得高”的游戏活动,一下激发了幼儿参与制作的兴趣和积极性,立即吸引了幼儿学习的注意力。在活动中还可以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例如,引入娃娃家的情境,元宵节到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忙着“搓汤圆”过节呢,使幼儿自然地融入设置的情境。
2。在边做边玩中发展幼儿的美术技能
虽然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但仍需要掌握一些剪、贴、画、撕、捏等简单的美术技能。只是这些美术技能应该是幼儿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在玩色游戏中,可以让幼儿在画纸上已画好的小朋友的脑袋下拓印自己的手掌,只有就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小朋友了。又如用弹珠蘸上颜色,放在纸盒里进行滚画,不一会儿便会变出一块块漂亮的花手帕。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幼儿不但愉快地掌握了剪、贴、捏、画、撕等基本技能,而且对美术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教师指导时应注意语言的游戏性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在游戏时常伴随着表达自己情感的话语或声音。当幼儿进行游戏时,教师不必要求幼儿保持寂静无声,保持井然的秩序。因为过多的强调这些,将会影响幼儿愉快的情绪和活跃的思维,窒息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只要告诉幼儿一点,“在创作时,不要影响其他小朋友”。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不可能象中、大班的幼儿一样会先想好了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比如练习画直线教师可以说“开车”,让幼儿用画笔在纸上开车。练习螺旋线条可以说“画棒棒糖”。在“五颜六色的棒棒糖”的绘画活动中,有些幼儿就只用一种颜色画,并且画得很大,这时教师适时提醒他“这根棒棒糖太大了,都吃不完了。老师想吃x颜色的棒棒糖,你能分一个给老师吃吗?”这时幼儿就兴致勃勃地换颜色继续画棒棒糖,并且说还要画好多分给他的好朋友。此时幼儿的积极性就被再次调动起来了。
通过实践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幼儿通过各种有趣的美术游戏,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着美术创作活动,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术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因此,教师在了解游戏与美术教学优化整合的可行性基础上,要不断挖掘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可操作性,真正把这一思想运用到幼儿的美术教学中去,让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美术教学活动,自由、自主、愉快地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