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归来后——北海(2)
活动二:描龙画凤的表征
“北海之行”的谈话,使孩子们对于秋游有了更加具体形象、更系统的感受,他们纷纷说想把最美丽的东西画下来。我们便给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绘画工具: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毛笔等等。
老师在观察指导幼儿绘画的过程中发现,孙黛琳选择了毛笔和水粉颜料画龙凤袍。她说:“因为我觉得毛笔是旧的中国的,龙袍和凤袍也是。”老师问她:“你的意思是说,毛笔是中国古代人发明使用的,而龙袍和凤袍又是中国古代人穿的,所以用毛笔画龙袍和凤袍很合适,是吗?”她说:“是的”。老师惊喜地说:“你的想法很棒!”但是,她在画龙和凤凰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于是,老师在照顾全体幼儿的同时对她进行了个别指导。
老师:“你想一想龙是什么样的?”
琳:“长长的,弯弯曲曲的”。
老师:“没错。它跟蛇很像,但又有不同的地方,你知道哪儿不同吗?”
琳:“它们的头不一样,龙的头大。”
老师:“对了,龙的头比蛇的头大。那它的头是什么形状的呢?头上有什么?”
琳:“好像是长方形的,龙头上面有眼睛、鼻子、嘴和耳朵。”
老师:“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吗?”(老师边说边用两手在两耳边做触角状、在嘴两侧做龙须状。)
琳:“对了!有触角,还有须子”。
老师:“什么样的触角呀?触角长在哪里?龙须是什么样的?它又长在哪里呢?”
琳:“好像鹿的触角一样,有两个大触角,还有许多的小触角,它长在耳朵两边。龙须细细的、长长的,长在嘴的两边。”
老师:“你说得很对。龙还有一个跟蛇不一样的地方,你知道是哪儿吗?”
琳:“不知道。是哪儿呀?”
老师:“它们的尾巴不一样。”
琳:“怎么不一样?”
老师:“蛇的尾巴是尖尖的、细细的,而龙的尾巴是宽宽的、粗粗的,还有点翘。”……
在老师的引导下,孙黛琳画出了龙和凤。
其他孩子的作品有湖中荡漾的龙舟、自由自在的金鱼、五颜六色的花草树木、古色古香的房屋……
老师的话:孩子们的绘画展现出他们眼中的北海公园,也表现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湖中荡漾的龙舟和自由自在的金鱼是他们快乐心情的再现,五颜六色的花草树木展现了他们眼中的秋天,古色古香的房屋则反映了他们对中国古老文化的喜爱……孙黛琳选择毛笔画龙袍和凤袍正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她的影响。孩子们只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就能够用嘴巴讲述出来、用身体展示出来、用笔画出来……这就是孩子们的学习方式。
评析(田瑞清):
“秋由归来后”主题活动有两点值得称道。首先,教师能够判断、筛选有价值的教育内容。老师开展“北海之行”的谈话活动,为什么最后集中于漂亮的衣服和房子上呢?一方面,因为不常见的清朝服饰和古代建筑吸引了孩子们更多的注意,另一方面因为教师意识到这是让孩子们体验中国古文化的好时机。其次,教师有效的支持和引导策略很出色。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引导性问题非常具有针对性,而且层层深入。同时,教师的提问与幼儿的回答以及教师的进一步回应环环相扣。师生之间针对性、逻辑性很强的问答帮助幼儿把模糊、零散,有时甚至是错误的经验用精确的语言表述了出来,从而使幼儿获得了更加准确和明确的认识。正如孙黛琳在绘画龙凤遇到困难到时候,老师一步步引导她通过回忆、比较(龙与蛇)、用语言描述等方式使龙的形象渐渐明晰,最终促使孩子的绘画意图得以实现,就是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