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式学习——表演理论对“最近发展区”的发展(2)
3单一的工具性学习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3.1学习中的情绪障碍
人们发现,在缺乏发展式学习的情况下,单纯地去学习知识和技能是一种很痛苦的经验,是强制性的、索然无味的,甚至常常是毫无效果的。很多人一提起学校总忘不了在学校时那种焦虑与厌烦的情绪,那正是工具性学习所引起的情绪;即使那些自觉自愿地学习的成年人也摆脱不了这种情绪。伴随着工具学习,我们很容易感到一种情绪上的障碍,这就是我们在中小学校里普遍存在的学习带来的后果。在工具性学习中,学生们的人格在抽象、空洞的知识里被肢解了,他们孤独迷惘,搞不懂所有的功能性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有何关系。他们在学业、生活上都看不出方向,觉得自己生活在绵延不断的压力下,什么也没有学到。已有报告指出:有许多学生必须服药或经过治疗才能上学。[3]
3.2个人主义的形成
学校里个人主义的形成可以从外在的教育缺席及其内化了的学习模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从教育制度方面来看,有人尖锐地指出,我们现行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把学生逼入个人主义死角的制度。争取高等教育机会的竞争是从小学开始的。由于只有少数人能通过高考,因而你争我夺就不可避免,每个人只能照顾自己,同学同伴之间都成为竞争对手,别人在考试中的成功或许正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学生如何学习关心他人?如何学习合作、学习悦纳他人的成就?这样,学生辛苦学习所得的结果,对学生本人的人格成长几乎没有积极的作用。如今的学校显然没有帮助学生在团体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上成熟起来,却使学生日益成为心胸狭隘的个人主义者。
从学习模式上看,当今的教育制度显然认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在个体的头脑内部进行的。学生们一旦内化了这种学习模式,就开始忙于把知识输入自己的头脑,然后要求自己独立地做事。他们成年以后也非常不情愿向其他人寻求帮助,即使因缺乏经验而感到焦虑和痛苦。实际上,无论是在学校里、工作中、运动场上还是在社交场合,奖励总是给予已经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人。而提出问题、寻求帮助总是令人难堪的事情。原因正是在于人们认为在做事情之前应该拥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把这一切完全当作个人性的东西,当作个人去换取社会酬赏的东西。
3.3发展的停滞
在儿童早期,不懂不会的事情可以通过一种表演去学会,一旦到了上学年龄,孩子们扮演他人角色的历史舞台就被拆除了。在学校里,表演式学习被搁置一边,取而代之的是工具性学习。孩子们渐渐发现,重要的是要向别人表明,自己已经会做、已经知道的事情。学校会定期地测验学生,看看他们是否已经掌握了在这个年龄上应该掌握的东西,如果低于应达到的水准,很可能会被送去诊断、治疗。从此,取代表演舞台的就是一面面社会之镜,每个人都会从中看到自己的样子,是快乐的还是烦恼的,是灵活的还是迟钝的,是孤独的还是乐群的?根据这些认知的及人格的特征,每个人形成各自的自我同一性。这种自我同一性决定了一个人一生中能学习什么、能学会什么以及能做些什么。
根据传统心理学的观点,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停止下来是正常的。而表演理论家们认为,这是一个人为的灾难,这个灾难严重地损害着人类的每一个成员。
4向儿童学习——表演理论的见解
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速度惊人,于是人类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固定化问题便显现出来了。自我同一性本来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表现,一旦与发展相脱节,就变成了适应不良的形式了。很多人已经发觉,今天的儿童往往比成年人知道的还要多,这也是孩子与家长、老师之间相互冲突的一个主要根源。成年人的同一性往往建立在一种社会错觉上,以为自己已经什么都知道了。儿童非常清楚而成年人不太了解或是不愿意承认的一件事情是,成年人掌握的许多知识和技能都已经过时了,没有用了。所以儿童并不急于去学习那些。实际上,成年人本身也很难保证他们急于教孩子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然而,要求自认为已经知道了一切的成年人去向儿童学习似乎是不可能的。
儿童早期的表演式学习是以没有形成自我意识为前提条件的,因而也无法欣赏自己的表演:成年人有了自我意识,却又构成了表演式学习的障碍,这对人类生活来说是一种讽刺。当我们刚刚能够在社会之镜中看到自己,我们同时也被这镜中的影像——自我同一性困住了。也就是说,为了适应社会生活,人们在幼年时期的历史表演中产生的自我却阻碍了今后的继续表演。
对儿童来说,没有自我可言;而在成年人那里,除了自我几乎什么都看不到了。正是自我意识、自我中心主义使成年人变得愚钝起来,并阻碍了促进发展的表演——这种连小孩子都会做的事情。然而,表演理论家相信,有了自我意识并不意味着成年人不能够进行表演式的学习。可以模仿儿童的做法,正像他们模仿成年人那样。
表演理论关于儿童学习的见解并不是孤立的一家之言,实际上,在人生发展心理学中“幼态持续”的信念有力地支持了表演理论的观点。幼态持续的理论认为人类的健康生存有赖于把儿童期的部分行为保持到成年期乃至老年期。我们应趁着为时未晚之机,把自己从“成熟”的方式中拯救出来。人类进化发展的命运就是,延长儿童期,终生保持这些特质。[4]
【参考文献】
[1]龚浩然.天才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纪念维果茨基诞辰100周年.载于《心理学探新论丛》第一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2]FredNewman.PerformanceofaLifetime-APractical-PhilosophicalGuidetoTheJoyousLifeCastilloInternational,Inc.,NewYork,1996.
[3]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7页。
[4]詹姆斯.O.卢格.人生发展心理学.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9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