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教育底层的声音
导读:中国教育的希望,不能光靠我辈无日无夜的努力(当然,也绝不能没有),还需要更多朱永新似的懂教育的好市长、好省长、好部长,至少需要更多苏霍姆林斯基似的好校长。
今天是考试的最后一天,除了一科几何是老师关心的主科之外,其余的几科,学校不看成绩,因此老师监得放松,学生答得随意。规定至少半个小时后才可以交卷,可有的学生不到十分钟就交卷了。
收了卷子,我拿着那些稀稀疏疏不见几个大字的卷纸往回走时不禁想:难道这些卷子上面的就不是知识了吗?这种现象对教育就没有后遗症吗?
记得上个星期去了一趟县城,在车上遇到一个教过的学生,现在读着高二。闲谈中,他说他们正在补初中的生物和地理。因为初中的时侯,老师从没有正经教过;现在高考又要用,不得已只好重补。
轻视史地生体美劳、重视语数外理化的学校自然不是少数,这是基础教育中由来已久的偏科问题。再看单科之中的阶段衔接,尤其是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之间的衔接,也很成问题。高中的且不说,单说初中的语文,同样的一个班,有的学生听说读写样样通;有的却连最基本的字都会写错,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读不出来,写作文更是费劲。
造成这些所谓差生存在的根本原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无外乎是两方面,一是学生智力发展快慢的差异;二是教师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和不重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像阳光一样照亮你心灵中迷茫甚至黑暗的地方。
可是,这又能怎样呢?去教务处看看吧,许多比我回来还早的老师已经在那里义愤填膺了:
“这算什么考试啊?”
“要么就别考,要么就像样考!你看那些学生,你让他抄他都不愿意,写上名字就要交卷。”
“学生有什么责任啊,我看还是老师的事!如果副科也考核的话,不信学生不好好考!”
“谁让他中考不考呢?县里考核学校不也就看升学率吗?”
刘老师的一句话,一锤定音,众人久久无语。是啊,成绩就是教学,升学就是教育。这些跟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也未必明白,他的话是真理,可是怎样才能使他的真理在我们身边具有真理的价值呢?
回家的路上,我看着车筐中的“苏霍姆林斯基”,竟觉得有些愧对他了。他给我的诸多理念让我寻见了教育之旅的阳关大道,可我身体力行的又有多少呢?况且即便倾我一人之力,尽我残年心血,于中国教育之彻变又有几许益处呢?
这时,我不禁想到了魏书生,对于当年他“弃教从官”,我历来颇多微意,教育者做到校长如苏霍姆林斯基已为极至,再高定然不利于教育,至少是不利于教学。可现在想来,我又错了。
君不见教育在线不到半年,声名鹊起,新教育实验如火如荼。这固然有镇西兄的威名浩荡,可又哪里少得了朱永新副市长的鼎立支持呢?
中国教育的希望,不能光靠我辈无日无夜的努力(当然,也绝不能没有),还需要更多朱永新似的懂教育的好市长、好省长、好部长,至少需要更多苏霍姆林斯基似的好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