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农村幼教改革的十年探索

来自网络 2009-07-17 11:44:25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21世纪的中国,要实现让每个幼儿都获得良好早期教育的奋斗目标,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具有决定性意义。当前,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变革与发展以及义务教育的推进和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农村幼儿教育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因此急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幼教研究室受荷兰伯纳德·范里尔基金会资助主持开展了“河北农村学前教育项目”的研究(以下简称“项目”),就农村幼儿教育的改革做了近10年的研究和探索。

  “项目”第一阶段研究于1988年在河北省6个县展开,第二阶段研究于1992年扩大到河北省18个县和贵州省4个县,在1100万人口地区展开。这些地区大多属贫困和欠发达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项目”研究包括行政管理、师资培训、机构教育、家庭和社区教育等方面,旨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以全面改善幼儿受教育的环境。研究突破了传统的观念,是在不断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和义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开展的。

  一、多层次、多形式、快速有效地培训农村幼儿园教师

  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项目”研究一开始就把师资培训作为“切入口”和中心环节。

  1.建立集培训和资源中心为一体的农村幼教研究与资源中心。“中心”有的单独设立,有的附设在其他机构中。“中心”充分利用原有机构、校舍、周边社会服务设施以及集中在县城的幼教人才资源,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培训了大批幼教干部、骨干教师,同时也成为开发当地资源为幼教服务的基地。研究与培训同步是“中心”的重要特点,它使“中心”的工作更加切合实际,更加有效。

  2.形成以县级培训为龙头、乡级培训为核心的辐射式三级培训网。三级培训网使每个乡村幼儿园教师都能受到不同形式的培训。培训活动与日常教研活动相结合,使教师的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除脱产培训外,我们还采取下面三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①县、乡两级巡回辅导,送教上门;②城乡定点、定人长期挂钩协作,现场辅导;③采用通信和发放材料等多种方式,跨越空间障碍,使受训教师“离校不离学”。

  3.改革原有幼儿师范课程,充分发掘自然环境的教育价值,初步形成了一套立足于农村实际、着眼于儿童未来发展的课程和教材。

  二、多渠道筹资,提高办园效益,走自我发展的道路

  1.依法治教,调动地方政府办幼教的积极性。基础教育的责任在地方,充分发挥县、乡、村幼教领导小组的作用,形成“教育是政府行为,办园是社区行为”的共识,使各级政府都将幼教发展经费纳入预算项目。

  2.合理使用农村教育费附加,使之成为农村幼教最稳定、可增长的经费来源。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农村教育费附加随经济发展而日益增长,争取更大比例的农村教育费附加用于幼教是可行的。

  3.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办园,提高办园质量,鼓励群众投资投劳。在贫困地区,利用农户住宅、乡村公用房,改建集体仓库举办幼儿园,让群众看到投资少、见效快的实际效果,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办园积极性。树立“在质量中求生存和发展”的现代经济观,让家长、社区的投入能得到回报,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向幼教投资。

  4.增强服务意识,实行合理收费,走“按质论价”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这是促进农村幼教健康发展的强有力措施。

  三、规范教师管理,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1.教育部门制定规范的农村幼儿园教师聘任管理制度。河北省规定县教委成立幼儿园教师资格考核委员会,按规定公开招聘幼儿园教师。乡、村可推荐本地的人才,由县教委考核录用。聘任后试用期满,对留用者颁发“农村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同时转聘为“农村非公办在册幼儿园教师”,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这种方法对稳定教师队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重视培养本乡本土青年,特别是已婚女青年担任幼儿园教师。

  3.实行教师工资由县或乡统筹的制度,保证教师工资落实到位。

  4.教师根据量化考核获取报酬,按工作实绩多劳多得,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工资标准不低于当地工资的平均水平,并随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努力争取与民办小学教师同工同酬。

  5.实行农村幼儿园教师劳动福利保险或养老金统筹。这是解决教师后顾之忧的根本性措施,也是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

  四、建立多样化的农村幼教机构,努力实现让每个幼儿获得早期教育的目标

  我们认识到,在那些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薄弱的乡村,早期教育的作用将远远大于城镇。但在这些地区,幼教事业的发展却又是最困难的。以逐步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地区的幼儿受教育的需求为原则,我们采取了巡回辅导站、游戏小组、家长辅导站、联合活动站、亲子活动中心、季节活动、家庭联系户和培训小学生成为“小老师”以大带小等非正规教育形式开展教育活动。这些非正规教育形式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投入费用低,能够吸引家长参与。这些非正规教育形式除了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的问题外,还起到了三个方面的作用:①使家长有机会参与教育过程,初步掌握教育子女的基本知识,树立教育好子女的信心;②使因交通不便而互不相识的家长建立起联系,为他们提供了社交场合,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③可以吸引更多的社区成员关心、参与幼教,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