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艺术产业的现状

来自网络 2009-08-19 15:20:08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导读:艺术家个体的消失是看不到的,相反,艺术家可能会认为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被重视,因为他正在或已经成为“明星”。

  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西方一个多世纪前的问题:即艺术的资本化、产业化和产品化。它给中国当代艺术带来诸多弊端——价值观上的资本化,美学上的平面化、时尚化、媚俗化,运作上的江湖化,而且危害甚深,凡是有责任感的人都在为此担忧。

  现状一艺术产业化:个体的消失

  (在我们这个时代,潜在的社会倾向和弱势、边缘的声音完全被一种可视、可听、甚至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对话”的、“肉身化”的权力话语所掩盖。

  这种权力话语来自市场操纵的权威、媒体、机构的共谋。在文化产业化的垄断下,艺术家的个性被彻底流行化和标准化。中国有几种可以牟取暴利的生意,先是房地产,现在是艺术品。)

  中国当代艺术的资本积累阶段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系统出了问题,特别是把艺术的产业化视为艺术创作规律,这造成了对艺术价值认识的混乱,而资本操作就乘虚而入。

  近来朱其把中国当代艺术在拍卖和市场操作方面的真相公之于众。朱其的讨论是有意义的,而且他说的也是中国当代艺术资本市场的真实现状。这种现象在西方也存在,只是中国的更加暴力、无规范和不可靠。

  在中国,大多数艺术市场经营者(包括收藏家)接受这样的事实:艺术家已经成为艺术产业的批量生产者,不再是“唯一性”的创造者。艺术家的形象首先是他的拍卖价格,而不是个性和思想。开幕式、派对等现场吞噬了艺术家,提供给艺术家交流机会,但交流的仪式效果大于实质精神。到处是个展,让人记住的却极少。

  在艺术产业化的催动下,中国正在进入美术馆的春秋时代,但还没有进入战国时代。因为战国只有“七雄”,而现在是成百上千的新空间。这些空间和美术馆在打造一个“产业乌托邦”,而不是艺术精神的乌托邦。商业成功的梦替代了艺术信仰,艺术求真注定要被边缘化,因为这个社会的受众和买家根本没有耐心去欣赏隐晦、微妙的个人深度表现。

  艺术家个体的消失是看不到的,相反,艺术家可能会认为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被重视,因为他正在或已经成为“明星”。明星不需要真实自我,他的公共魅力是一种“假释相”,是借助公共媒体的力量去解读他的公共形象。一旦成为明星,自我就必须隐藏起来,因为私密总是有“缺陷”的。今天,明星艺术家的私密性价值只保存在签名上。就像让·鲍德里亚所说,签名和艺术品的意义无关,它只和“真品”的概念有关。因为只有给艺术品“验明正身”,它才具有商业价值。

  然而,文化产业的“市场代理”总是千方百计地把那些空洞的、批量生产的“艺术品”打造成一种个体化的人造物。人们对于这种所谓的“个人创造物”的感觉和接受程度是被一种潜在的指令所支配,它指使你、引导你被动地去消费(收藏)。我在这里所说的“市场代理”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人或机构,它是某种形成一定“气候”的社会密码(socialcode)、社会舆论(socialconsensus)和商业价值(commercialvalue)的综合体。

  有人说,艺术家首先是人,然后是艺术,最后是思想。但市场需要的不是真正的个体精神和自由,它需要的是个体的“肉身化”。经济的决定性力量已经超越了社会和精神力量,经济主导一切,是一切的标准,它无所不在。

  现状二艺术市场:“皇帝新衣”和“泡沫大师”

  (在中国,拍卖、收藏、展览等把“天价大师”捧到了云端,艺术产业制造了特有的中国“大师”的飘然之态。他们一方面心虚,另一方面虚张声势,这正是泡沫的本质。收藏标准由长期的学术研究建立起来,美术馆及国家收藏、基金会、学院研究三者缺一不可。)

  过去十几年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板块基本由国外收藏建立,如今仍然如此。国外艺术品收藏有三种类型:一是艺术史价值收藏,二是个人美学趣味收藏,三是资本收藏。尽管这三者相互关连,但是前两者构成了西方艺术品收藏的主流。绝大多数国外收藏家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是基于资本价值,收藏就像炒股一样。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人,比如希克,赶上了好时候。他们的收藏理念就是“撒大网”而不是“钓鱼”,反正价钱很便宜。况且,当时即便是撒网捕鱼,大多数也是“大鱼”,那个时候前卫还存在,凡是做前卫的,就得吃苦,吃苦必定有其价值。现在的收藏者需要“钓鱼”,因为吓人的价格已经无法让任何人再撒大网了。

  最近有几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重点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家在拍卖场大量抛售收藏,在他们看来,中国艺术现在升值了,但没有永恒价值。比如,纽约的一位收藏家将其所有收藏一次性拍卖,包括王广义在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上展出的《毛泽东一号》,大赚了一笔,其用意再明显不过。这种情况估计近期还会发生。

  永久收藏和一个国家的多层次收藏系统密不可分,包括国家级美术馆的收藏、私人美术馆收藏,基金会和个人收藏等。中国目前只有名不副实的美术馆,没有基金会(一些冒牌的,都是目的在于用艺术品盈利的投资基金,而不是真正支持公益的基金会)。而中国的学院研究方面更是薄弱,普遍不支持甚至压制当代艺术研究。

  在西方,那些在市场上达到高价的当代艺术家,从各个角度研究他们的著作非常多。但是,目前我还没有看到究竟有多少学术论文在讨论中国那几个所谓的天价艺术家,他们在学术上到底有多大建树还需要论证。中国当代艺术的评价惟拍卖价格马首是瞻,必然是虚的。现在的普遍价格偏高,少数甚至是上千万的天价。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第一,缺少艺术史论证;第二、美学价值模糊;第三、社会价值更可疑。比如,有个艺术家宣称“大脸就是符号”,其实那是错把情绪表情当作社会符号,更何况当人们了解画面背后这些画家的真实日常表情后,它自己就颠覆了自己所宣称的符号意义。

  过去30年,中国的国家美术馆(以及中国的学院和研究机构)根本无视当代艺术。今天,市场和画廊象无头苍蝇,撞来撞去。只要盈利,没有长期打算。几乎所有的美术馆都要找艺术家要作品、要场租。在西方,美术馆后面是靠基金会支持的,不是靠卖画、收藏。它们也收藏,但是必须经过基金会的整个董事会,经过专家鉴定,或者咨询了专家的意见以后,才同意收藏某个艺术家的作品。而我们的美术馆的收藏主要根据市场价值,甚至不惜代价,目的是等待升值,然后倒卖。

  现状三中国艺术家的智商都到哪里去了?

  (久而久之,人们逐渐看到“流氓”和落魄并不是一回事,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流氓价值观”极其灵活,官也好、商也好、外国的也好、中国的也好、大众的也好,这些标榜“流氓”的艺术家一概通吃。

  最终,“符号”只是一个可以打上“政治正确性”身份的自画像,这个自画像依然保持着相同的“表情”,但是变换着不同的背景。)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