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理财产品“甜言蜜语”乱推销

幼教网 2009-11-19 00:57:11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有句话说:只有等潮退时,才能看清谁在裸泳。此前频传的零收益事件,使投资者与银行间的论战日益白热化,大家逐渐意识到,看似稳赚不赔的理财产品,有必要接受市场的“盘问”。

  案例一:“甜言蜜语”乱推销

  前段时间,曹先生去某银行办理定期存款转存业务,在表明来意后,银行工作人员马上向他推荐一款“利息比定期高出3倍”的理财产品。收益多自然是好事,曹先生没有考虑,欣然同意了。这几天,曹先生需要用钱,想把存进去的钱取出来,但银行告诉他,钱已经用来买保险了,如果一定要取的话,就必须扣一些费用。

  自己的钱怎么会买了10年期分红型的两全保险呢?他面临两难的选择:现在取钱就要扣去几千元的成本,当作养老钱准备又被加上了10年的期限。

  上海聚金理财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鸣忠告诉记者,现在,银行几乎都在开展多样化的业务模式,各种代理业务、中间业务既不占用资金和时间,也能赚取收益,自然不会错过机会。但是,一些业务员本身专业知识欠缺,对产品理解也不够,为了自己的“私利”,忽视了客户的实际需求和意愿。

  “尤其是银行跟信托、基金、保险等合作推出的一些交叉性的、复杂的金融产品,最容易出现问题。”他建议,投资者在购买产品前,一定要弄清楚该产品背后的营运情况、风险点和投资产生的最坏结果。

  案例二:赎回手续费“讨价还价”

  半个月前,周女士购买了某商业银行推销的一款理财产品。当时,理财经理并没有向她说明,这款产品在3年内提前赎回要收手续费。出于对这位理财经理的信任,周女士也没有多看产品说明书,就购买了产品。但当周女士因急需现金将这款理财产品赎回时,却被要求收取3%的手续费。在双方的协商下,3%的手续费改收2%。

  不过,周女士要求银行出示“交款前说明提前赎回要交手续费”的证明,始终没能拿回。

  俞利苹说,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一些产品在购买时可以免手续费,但赎回时的手续费却高得吓人。“投资者一定要弄清楚手续费发生变动的任何情况,并要求银行开书面证明,以免日后‘口说无凭’。”

  陈鸣忠表示,在介绍产品时,理财经理谈的最多的都是产品的投资方向、投资收益等,不主动告知提前赎回产品时需交费。“具体费用有一个标准在,但上下有浮动空间。手续费何种情况不收,何种情况收取,收取比例是多少,都要心中有数。”

  案例三:大玩“文字游戏”

  对大多数人来说,银行理财产品27%和45%的收益率,是很大的诱惑。

  然而,当市民陈先生拿着巨款,到银行抢购时才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其实,所谓27%的收益率是3年的累计收益,平均算下来,其年收益率只有9%。

  记者查询了下,这款名为“得利宝·浓青—五谷丰登收益优化”的挂钩农产品概念的产品,有1年期、2年期和3年期三种期限,包括美元和人民币两种币种。人民币三种期限产品的预期最高总收益分别为6%、15%、27%,美元三种期限产品的预期最高总收益分别为12%、28%、45%。

  在大家的潜意识里,理财产品给出的数据都是“年收益率”,经过各方“传话”之后,最终把关键的“总”字传成了“年”字。

  “银行喜欢拿些诱人的数字吸引客户,而‘刻意’忽略背后的重要细节。”上海聚富财富管理中心理财师俞利苹说,比如,外资银行给出的产品“活期储蓄利率为6%”,其实他说的是外币。不知情的客户,可能以为是本币的利率。

  陈鸣忠还提醒,银行给出的预期最高收益,一般是最理想的情况,能拿到最高收益的几率很低。投资者拿到手的收益一般都低于最高收益,而且还要扣除相关费用。“买产品不能老盯着收益率,看懂产品说明书,弄清楚风险是前提。”

  俞利苹还表示,有些理财师在介绍产品时甚至“话中有话”,市民一般不会觉察到。比如,“某产品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年收益率可以达到8%”。其实,所谓“符合条件”,意味着“要承担风险”。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