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小学择校热问题的剖析探讨(2)
*教育资源不均衡是主因
据分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近些年公认的诱发“择校”热的主要原因。老牌的“名校”几十年来一直“热”度不减,起因还是由于其在小升初还实施升学考试时,高升学率造就的名气。尽管如今不存在公开的小升初考试,但这些深存于家长心中的“名校”情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择”后果
*产生的后果
“择校”热催生“乱收费”。“年龄小一个月,收1000元”、“不在片区、外地户口……”各种不符合入学条件的“择校生”收费数目不等。
▲一些家长认为,确实不符合学校的入学规定,但自己又要让孩子挤进去,给学校做些贡献也应该。这应该也属于一种市场关系,当然主要还是教育资源不足、人多导致的。但是,学校收费数额不能过高,否则难以接受。
▲也有家长对于收费表示质疑,他们认为,既然学校接收能力有限,就不应该再收“高价”学生,既然“高价”生能够坐进教室,证明还有接收能力。学校所说的接收困难,让家长觉得没有说服力。
杜绝“择”
*应从均衡教育资源入手
学校接收的片区扩大,“择校”的学生也就会相对减少一部分。如果想杜绝乱收费的情况,还应从均衡教育资源入手,使学校都建成让家长认可的学校,家长认可了,“择校”情况就会减少。不“择校”,就没有乱收费,家长和学校都不会在入学时疲惫不堪。
*“择”之困
“择校”热由来已久,现在又分化出“择班”热,并衍生出“分班考试”。在“择校”和“择班”两面大旗下,学生们所经历的种种考试不胜其烦,家长们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不胜其多。社会公平在“择校”、“择班”面前,荡然无存。
让优秀教师流动起来
无论“择校”也好,还是“择班”也罢,最终都是择老师。相关部门应当从源头入手,让“优秀教师流动起来”,推动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据了解,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教师轮岗”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日本的经验就值得借鉴,比如日本在公立小学之间实行教师定期调换制度,平均每个教师约7年更换一次任职的学校。
观点交锋
*符合教育规律OR有违教育公平?
[校方:分班是分层教育的需要]
很多学校对外宣称没有分重点班和普通班,换之以实验班、平衡班等名称,这其实是换汤不换药。某中学负责人认为,分班制度的存在更有利于培养各层次学生的自信心。重点班的学生会用更高的起点要求自己,普通班的学生也会在同层次的学生中找到自信,从而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因材施教”和“分层教育”被大多数学校当作分班考试的理由。
[老师:“择班”对老师也不公平]
某重点中学老师认为,“择班”归根究底是现行教育制度问题。把学生分为重点班和普通班,对老师也不公平。教重点班时,因为学生基础都较好,老师在课堂上讲一次他们就明白了。但教普通班则需要花上更多的精力,既要维持课堂纪律,还要保证完成必需的教学进度以及取得一定的教学成绩,稍有差错便会招来领导的批评和家长的指责。
[教育人士:“择班”使教育不公平]
有教育人士认为,因材施教只是分班的一个幌子。因材施教的本意并不是要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尤其初中是在义务教育的范围内,把学生分层的做法对于学生来说十分不公平。初中阶段的孩子还有很大的塑造性,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就把孩子定性为优生和差生。过早把孩子定性了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深度观察
[“择校费”用途不明不白]
“择校费”从上世纪90年起就不断受到质疑。其中,“择校费”的去向和用途一直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但是鲜有人能说清楚。记者向多位热点学校的校长求证,但很多校长闪烁其词不肯正面答复;从物价部门得到的消息称,“择校费”并没有纳入物价部门管理。
[择校费让免费义务教育尴尬]
国家从2008年大力免除城乡中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就是要不折不扣的落实教育的义务性。某些地方政府不但不履行财政投入责任,反而推卸和抛弃“政府义务”:这边免除80元学杂费,那边择校费达到了8万元。这是对国家义务教育的绝妙嘲讽,更是教育坏品质的变种。
[结语:别让教育“被提前”]
无数家长在“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之类口号的蛊惑下,纷纷将孩子送进名校、名班,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导致教育“被提前”。“择校费”人为制造了义务教育的不平等,高额的择校费,就像一道高高的门槛,把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的孩子,排斥在优质教育资源之外,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第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目前我国已经取消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随着对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在适当时候应该取消“择校费”,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选择和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真正实现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