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学龄儿童阶段孩子的成长特点

幼教网 2010-09-07 17:56:05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孩子的成长历程很漫长。有人曾经问我,孩子多大了,才算是长大了?

  我说,只要妈妈还有力气,或者更夸张一点说,只要妈妈还有一口气在,孩子就不算是真的长大了!


  面对这么漫长的成长岁月,从6岁到12岁,也就是在行家的专业术语中所谓的学龄儿童阶段,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哪些特点呢?

  第一,孩子从上小学开始,才面临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而且这个竞争的结果是可以用考试的分数来量化的。

  它并不像在幼儿园里那样宽松,虽然也有竞争,但成果的优劣只是由老师的喜好来评判。所以,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在面对如此残酷、如此一翻两瞪眼的竞争结果时,他幼小的心灵绝对是需要父母的引导和保护的。而且,孩子在这个时期所建立的“自我图像”,也会对他日后面对竞争情境时的性格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从幼儿阶段进入到学龄儿童阶段之后,孩子的生活从本质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前是“游戏性质”的生活,现在则转变为“工作性质”的生活。还没上小学之前,孩子不管是去上幼儿园还是在家里背古文,都是在游戏的氛围下进行,老师虽然也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但父母和老师都不会以太认真的态度去严格执行。可是上了小学之后,各种活动都变得严肃起来,上课得规规矩矩地坐着,必须专心地听老师讲课,回家得按规定写作业,还得参加实打实的考试。所以许多孩子在这种生活本质上的转变中遇到了调整的困难,为日后的低成就埋下了伏笔。

  第三,从认知和思维方面来说,学龄儿童已经从“直觉思维期”进入到“具体运用期”。

  也就是说,很多事情已经不需要完全靠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来获知,而是可以从别人的说明、解释、举例中获取新知。这种认知和思维上的转变,意味着他的世界正在逐渐放大,知识结构也在逐步通过不同的触角而形成。所以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开发孩子的认知能力,帮他建立起良好和富有创造力的思维模式,那么将来他在面对更为严苛的学习挑战时,自然就会容易得多。

  第四,从生活和活动的范围来说,学龄儿童的活动重心已经从家庭扩展到社会。

  除了日趋沉重的学习压力之外,又要开始面对除了家人以外的“复杂”人际关系,例如班上可能会有喜欢欺负人的同学,可能会有喜欢跟老师打小报告的同学,可能会有爱表现、争强好胜的同学,因此,许多孩子在学校里的行为表现会和在家里截然不同。如果在这个阶段,爸爸妈妈没能察觉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之间有互动上的困难,让他不得不独自承受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或情绪障碍,就有可能跟着他长大,甚至影响到日后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和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第五,孩子上小学之后,是最初开始和爸妈较劲的阶段,也是开始出现矛盾的阶段。

  我曾经在一场对妈妈们的演讲中,弄哭了许多妈妈。我说,我们对孩子的“钳制”,大概最多只有6年的有效期。6岁以前,孩子总挂在嘴边的是“我妈妈说”;6岁到12岁,管用的是“我老师说”;12岁到18岁,变成了“我同学说”;18岁以后,又变成了“我女朋友(男朋友)说”;结婚以后,毫无疑问当然就是“我老婆(老公)说”了。

  所以,孩子把崇拜的眼神转向他人,对父母来说是个令人难过但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而许多亲子之间的矛盾,其实也就是“主权之争”下的衍生品罢了!

  第六,孩子6岁以后,在“心性发展”上也有明显的转变。

  孩子在幼儿时期的“性蕾期”一度萌芽的对性的兴趣,到了学龄阶段会暂时被搁置一边。表面上,他们会开始排斥异性,喜欢和同性的朋友在一起,此外,也会表现出对性的厌恶。所以这个时期又叫做“同性期”或“潜伏期”。在这个阶段中,孩子会开始模仿父母中与自己同性的一方,建立起所谓的“同性认同”。因此,男孩和爸爸要好,一起去打球、钓鱼、看球赛,向爸爸学习男人的事情;女孩则跟随妈妈去买菜、逛街、打扮,向妈妈学习如何做女人。这些都是心性发展的特点,也都是为接下来的青春期做准备。所以孩子如果能够在这个阶段充分地作好同性认同,对将来的性别发展会有很好的帮助。

  当然,孩子到了10岁左右,心性发展又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他们会表现得更排斥异性,甚至会出现嘲笑、捣蛋、捉弄等行为。其实,这些心性反应都是在为进入青春期而进行的自我防卫准备。在心理上,他们已经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会被喜欢的异性吸引,但与此同时,他们又被这莫名其妙的感觉吓到,不知道应该如何去面对或处理它,所以就只好用更激烈的反应来隐藏内心的焦虑了。

  另外,女孩的心性发展要比男孩快上一两年,身体的发育也来得较早,男孩在情绪和心理上多少会因此受到威胁,所以更会用激烈的行为来保护自己,但是,这些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却很容易受到师长或父母的误解。如果我们能理解孩子“不正当”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不仅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也能减少父母对自己“教子无方”的自责和挫折感。

  事实上,绝大部分孩子的成长都是在健康平和中度过的,而且只要我们稍微留点心,适当地关注一些,就能听见很多爸爸妈妈以过来人的身份,带着五味杂陈的心理,先叹口气,然后告诉你这句话:“孩子的成长真快,一眨眼,他就长大了!”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