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一小校长刘畅:走自己的寻常路
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曾说:“每个人都有他的路,每条路都是正确的。”对于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校长刘畅而言,走上这条教书育人之路无疑也是正确的。近30年来,她一直淡定地走在属于自己的寻常路上,矢志教育甘为人梯,走出非比寻常的人生轨迹。
做教师,身体力行教学路
北京,海淀,中关村……
中关村第一小学这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学校,就坐落于此。
儿时便梦寐以求成为教师的刘畅,踏上为师之路后,开始在教育这片沃土中不断探索。第一次走上讲台时的紧张激动,第一次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的黯然落泪,第一次评优课获奖时的欣喜跳跃,第一次送走毕业班时的依依惜别……无数个全新的“第一次”,让刘畅的教师生涯一开始便绚烂多姿、丰富多彩。刘畅也在一次次的探索与尝试中成长起来,逐渐成为中关村一小教师队伍里的佼佼者。
在享受教学乐趣的同时,刘畅也不忘学习,在学习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学习中汲取新的教学思路。幸运的是,陪读在日本和留学在美国的两次海外求学经历给了刘畅极大的震撼,也促使她在学习与教学中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专业主张,使自己追寻教育梦想的信心和动力更加强劲。在日本,刘畅看到了融合传统教育模式与西方教育理念的新思路让日本学校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心理健康;在美国,她又了解到了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需求的切实关注、针对超常儿童的个性化教育、全能型教师培养目标等等很多全新的教育理念……这些都让刘畅受益匪浅,也让她开始拷问自己: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人生的第一个起点上,作为教师要着力让学生打好什么样的基础?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刘畅始终认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教学管理中,她也一直把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孩子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做自己成长的主人,清楚的认识自己,分析自己,自主设计成长方向,从小学就开始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成长都有益。”刘畅说。
而行走在语文教学路上的她,也同时在身体力行地充实着自身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当教师时,刘畅就十分注重反思与研究,她跟随裴娣娜教授主持的主体教育实验,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构建了小学语文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读议式讲读课、研讨式阅读课、评议式作文指导课、练习式基础课、演说式口语课、研讨式课外阅读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更通过这一课题研究促进了自身专业成长。这一课题,正是中关村一小“自主教学”教学理念形成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