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择校?择校是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朋友家的保姆暑假把儿子接到了北京,对于白天要工作的夫妻两人来说,一直把孩子留在乡下,是因为没有时间照看,这次终于下决心,是因为,上小学的儿子考试,语文作文拿了零分。
作文是写儿童乐园,保姆的儿子对妈妈说,自己从来没有去过儿童乐园,不知道怎么写。朋友和我聊起这件事情,觉得非常感慨,她特地让保姆早点回家,那样可以和儿子多呆一点事件。
朋友同样是在上小学的女儿坐在一边,一直在听我们聊天,她插嘴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就算没有去过,难道他不知道编吗?我写作文,很多就是编出来的。”
我和朋友异口同声的回答:“编,也要有足够的想象力才行。”
“不过小朋友显然理解我们的回答”:“难道他没有看过电视,没有看过书,上面肯定有关于游乐场的东西呀。”
只是,这个来自乡村的孩子,可能真的连在电视上,或者在书里面看到游乐场的机会都没有。朋友曾经把女儿看完的两本儿童书送给保姆,保姆告诉她,孩子好喜欢,把书都翻烂了。
最近,很多人都在谈论,为何大学里面,来自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想想自己读书的时候,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大学里面的农村同学很多,回想了一下,自己大学同班同学,应该有一半来自农村,甚至是偏远山区,虽然她们刚来的时候,很明显,无论是谈吐,还是见识,包括英文,都和来自城市的同学有差距,但是四年之后,大家已经相差不多,毕竟大学提供了一个成长和改变的环境。
一批香港的学者原本准备做一个课题,比较北大九十年代和现在,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有怎样的不同,很可惜,因为拿不到数据而作罢。
我相信,只要能够考上大学,就算家境贫困,还是有办法负担大学的开支,这一点,学校还有政府,毕竟还是有一系列的资助措施,现在的问题在于,不要说农村的孩子,就算在城市里面,差距从小学开始就在拉开。
如果支付不了赞助费,那么,要进入好的公立小学,除非正好住在这个学区里面,因为同样都是公立,师资水平相差太多,而在目前的情况下,好的只会更好,而差的,只会相对更差。这样的差距,在中学进一步拉开,而如果要比较城市和乡村的学校,简直不是同一个数量级。虽然高考在目前来说,依然是最公平的一种选择方法,但是正如那个保姆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写“儿童乐园“那样,看似公平的试题,对于来自不同地方的考生来说,其实还有不公平蕴含在里面。而教学水平的差异,个人见识的差异,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水平。
日本和德国的公立教育,不分地区,必须保持同等的投入以及质量。如果做不到这样,其实还有一点可以做,那就是公立大学,为农村地区保留一定比例的名额。其实不要说美国的公立大学,绝大部分的常春藤大学也会这样做。这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有关,中国的公立大学,特别是那些名校需要问问自己,大学可以为社会进步做些什么。
北京的小学何尝不是如此,各区之间教育资源也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