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学乐器的那块“料”吗?
学习乐器有很多好处,那么到底学还是不学,具体到每个孩子、每个家庭,又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误区一:我们家没人懂音乐,我们孩子“五音不全”,根本不是学乐器的料
其实,这是一个传统的误解。
所谓的五音不全是指内听和外唱的不统一,孩子听到了这个乐音,但是唱出来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这主要是由人体发育的自身特点决定的。
孩子的生长发育在“听”“说”部分是以听力技能的完善先开始的。家有宝贝的家长都知道,从宝宝出生开始,我们就不断地对他重复“妈妈”“爸爸”等简单的词汇。大概在6~8个月的时候,孩子可以非常明白地听懂简单、常用的词语。知道你说的“奶”指的是他喝的奶,知道“苹果”是可以吃的东西。但要到1岁左右,孩子才能说出这些词语,而且往往是含糊不清的。有的孩子,尤以男孩更为常见,天生语迟,甚至要到两三岁的时候才能清楚地说出语句。
孩子在音乐方面的表现力也是一样。
一般孩子在2岁的时候就能听懂音乐,但唱的能力要到4~5岁才能完善,这是小肌肉(也称纤细肌肉)定型的阶段,所以孩子在4岁以前唱歌跑调是正常的,他还控制不好和发声相关的全部肌肉组织。
有些家长比较留心孩子唱歌跑调的问题,会从2岁开始有意识地一点点训练孩子,但大多数所谓“我们家没人懂音乐”的家庭会比较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对孩子唱歌跑调的问题听之任之,甚至认为这是遗传,认定孩子就是“五音不全”。
其实,唱歌跑调的现象在幼儿学英语的过程中同样存在。
如果家长送4岁左右的孩子去学习幼儿英语,会发现他往往发音不清楚。你一遍又一遍地重复ear,孩子一遍又一遍学着你的发音方式做出ear的口型,但他发出来的音总是不够准确。有经验的幼儿英语老师会告诉你,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家长不需要太在意,只需要让孩子多听,鼓励他多说,适当地纠正他的发音,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英语口语的发音准确度会大大提高。
为什么我们在孩子学英语的过程中可以有那么强大的耐心培养他发音,在唱歌学音乐的过程中就往往不了了之呢?
主要原因还是家长的不重视。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唱歌跑调有什么关系,大不了以后不唱歌就是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五音不全”的孩子年龄越大越不好纠正,时间长了,孩子会认定自己在唱歌方面存在缺陷,天生唱歌跑调,到了知道害羞的年纪时,他们甚至不敢在公开场合唱歌,这对孩子的自信心是一种伤害。
袁来爸爸就教过这类所谓“五音不全”的孩子,他们在学乐器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把“听”与“唱”的问题同时解决好。在音准的把握上,一点儿不比其他孩子差。
这不是孩子没天赋,而是家长以自己片面的认识剥夺了孩子可以享受的音乐带来的快乐。
误区二:我们家孩子从小就不喜欢音乐
就算是在妈妈肚子里的胎儿,听到音乐也会表现出安静或好动的状态;出生几个月的小宝宝,在听到悠扬的音乐时,也会安静片刻;1岁左右连路都走不稳的孩子,听到动感的音乐时,也会扭扭小屁股、动动小身体;听到好听的儿歌,就算是唱不清楚,小朋友也会嘟嘟囔囔哼上几句;幼儿园里排练韵律操,每个孩子都会跟着节奏扭动身体做动作;几乎每个中学生、大学生都会唱几首流行歌曲,不管他唱得好不好……
——孩子真的不喜欢音乐吗?
袁来妈妈认为大多数家长所认为的孩子不喜欢音乐,是指不喜欢我们大人判定的“高雅音乐”。
在这方面,袁来爸和袁来妈深有体会。
在袁来小朋友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袁来爸爸就有意识地放古典音乐,想要提高宝贝对音乐的感知。袁来出生以后,袁来爸爸更是每天定时放一些古典音乐。随着孩子长大,我们发现他对古典音乐根本没有兴趣。你放你的音乐,他当背景声,手里继续干着他喜欢的事情。等1岁多他可以开口说话了,袁来爸爸再放古典音乐的时候,他直接宣布“好吵”!
以小提琴为毕生职业的袁来爸爸当时心都凉了,心说孩子对音乐一点儿也不喜欢,这以后学乐器可怎么办?
袁来2岁的时候,小区里经常放一些我们认为通俗到俗气的“口水歌”,我们发现对于这些“口水歌”,只要听上两遍他就能哼唱出来,音准、节奏完全没有问题。
我们开始反思,孩子到底是不喜欢音乐,还是不喜欢我们为他选择的音乐?
袁来爸爸挑选了很多音乐,有流行的“口水歌”,有经典的流行歌曲,有有趣的儿歌,有动感的舞曲,有高雅的交响乐,有清新的钢琴曲……袁来爸爸陪着袁来一起听,孩子说喜欢,我们就听完;孩子说不喜欢,我们就直接跳过。
在这个过程中,袁来小朋友的喜好是一直在变化的。前两天他还觉得动感的舞曲好听,过两天又迷上了王菲的《传奇》,我们没有刻意让他喜欢所谓的高雅音乐,一切听凭他自己的喜好。
有一天,袁来忽然说:“妈妈,我觉得SHE的‘我不想不想长大’没有莫扎特的好听。”他之前喜欢SHE的《不想长大》。这首歌曲改编自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他爸爸让他听了两首曲子,他比较之后得出了以上的结论。
现在,袁来还是什么曲子都听,喜欢的就多听两遍,不喜欢的就自动跳过。最近,他又迷上了久石让的音乐,尤其是那首交响乐版的《天空之城》。
对我们来说,袁来是喜欢古典音乐还是流行歌曲,早已经不再重要了。
很多家长常常呵斥孩子:听那些流行歌曲有什么用?浪费时间!更有老师粗暴地判定:喜欢流行歌曲的孩子是品位低下。
其实,孩子喜欢唱歌,愿意听音乐,只要能让他心情放松、感觉愉悦,就已经足够了。
音乐的真正魅力恰恰是因为它可以带来心灵上的感悟。
特别是准备参加中考、高考的孩子,多少钱、多少努力也很难换来他考前心态上的放松。如果一首流行歌曲可以有这么大的作用,做家长的,谢谢都还来不及呢!
误区三:投入就必须有实质性的回报
——“我花了这么多钱让你学乐器,你要学不好怎么对得起我?”
不客气地说,在让孩子学乐器时,抱有类似想法的家长,不是在养孩子,而是在做生意。我投入了成本,就必须有回报,这不是做生意又是什么呢?
乐器这东西,是让人看着眼馋,但掌握起来十分费劲的事情。
虽然没有官方统计,但从袁来爸爸这些年的教学来看。10个孩子来学琴,2年之内放弃的约1人,4年之内放弃的约2人,坚持到小学毕业放弃的约3人,真正能坚持到初三完成系统学习的大概只有4人,这4人中以后走音乐专业的最多只有1人。
这些放弃的琴童中,有的是因为孩子实在学不下去;有的是因为课业压力增大,没时间再继续学琴;还有的是因为家长觉得孩子以后又不走音乐专业,没必要再继续学下去……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在整个学琴的过程中不断地有孩子在放弃。如果家长在孩子学琴之初就抱着强烈的“收获目的”,那可能会让你失望了!
学琴不是在网上种菜,几小时发芽,几小时开花,几小时收获,可以收获多少果实,可以获得多少经验值……所有都明晃晃地写在那里,只要算好了时间坐在电脑旁等着收菜就可以了。
袁来爸爸建议爸爸妈妈们在让孩子学乐器之前先做个家长自我分析。
首先,衡量家庭的经济条件。
孩子学乐器,购买乐器只是最基本的费用。常年学乐器的课时费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偶尔还要带孩子听音乐会、买CD……如果孩子非常喜欢学乐器,而且学得不错,家长可能还感到“有所值”;如果家长在承担经济上压力的同时,孩子在学乐器的过程中又一路磕磕绊绊,到最后家长自己先从心理上感到疲惫了。
“我赚钱这么辛苦,你一点儿都不知道珍惜……让你学乐器真是浪费……上一堂课几百块钱,你回课回不掉,我这几百块钱就甩水里去了……”家长的这种心态不仅不利于孩子学乐器,更不利于孩子成长。
“你晚上做功课,我电视都不看陪着你”;“你成绩不好,我到处求人替你找名师补习”;“你考不上重点高中,我花钱送你去读”;“你要这个我给你这个,你要那个我给你那个——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看看你,你都回报给我什么了?”……
请记住,父母为孩子付出这么多的基础,应该是“我爱TA”,而不是求回报。有人说孩子是父母上辈子的亏欠。因为父母欠了他,这辈子他投胎做你的孩子,来向你讨债。
这年头,花几十块几百块进电影院看场大片,出来后都捶胸顿足喊不值得,何况养孩子这么大的事?
其次,判断家长和孩子精力上的投入。
案例:琴童瑞瑞(琴龄2年)
瑞瑞妈妈第一次跟袁来爸爸商量上课时间的时候,很费了一番工夫。瑞瑞妈妈翻开随身携带的记事本,很仔细地查看着。
“老师,星期六上午不能安排琴课。上午8点瑞瑞要学画画,然后要学蒙氏数学。下午……下午学芭蕾,要到4点才结束,晚上7点开始学围棋。老师,您看星期天上午8点可以安排她学小提琴吗?再晚就不行了,因为她10点钟要上科学课,我带她学小提琴之后马上要赶过去,不堵车的情况下路上还要三十几分钟。下午1点钟她要学游泳,4点是小主持人班……”
天哪!袁来爸爸光听就觉得很累了。
换作其他孩子可能早就罢工了,偏偏瑞瑞是那种热情度很高、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学的孩子,而瑞瑞妈妈原来是高级白领,怀孕后辞职做了全职太太。她把在工作上打拼的习惯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孩子身上。瑞瑞从半岁开始就上早教班,两岁半上双语幼儿园。瑞瑞妈更是有意识地为女儿创造英语环境,平时用英语交流。就连瑞瑞的“学习时间安排表”,也充斥着高级秘书为老板安排行程的味道。
袁来妈妈曾建议瑞瑞妈是否缩减孩子的兴趣班,但瑞瑞妈认为:“我跟那些强迫孩子上兴趣班的家长不同,我们家是孩子自己喜欢,我当然要为她创造条件满足她的兴趣。”
这样“赶场子”似的兴趣学习坚持了一阵,一次上琴课,瑞瑞表现得不够好,上课的时候心不在焉,回课回课:指在学习全新内容之前,把上节课布置练习的曲目演奏给老师听,并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改正,以达到熟练曲目、完整掌握技巧的目的(相当于老师检查作业、订正试卷。)也是错漏百出。瑞瑞妈就发孩子脾气:“你怎么搞的?平时在家不是练得挺好嘛!你怎么回事,这么简单的地方都拉错?”
妈妈越发火,瑞瑞越紧张,拉错的地方就越多,到最后根本没办法把课继续上完。看到瑞瑞沮丧的样子,瑞瑞妈当场就情绪崩溃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瑞瑞妈对着袁来妈妈诉苦:“我每天为了她东奔西跑,天天过得马不停蹄。我车里放着乐扣盒,里面装了饭菜,让瑞瑞在上课的路上吃,我等她上课了,坐在教室外面吃。每天早早叫她起床练形体,她去幼儿园,我忙着整理家。等幼儿园放学,我在路上跟她练英语口语。回家以后安排她吃饭,还要陪她做科学小实验、摆棋谱,看着她练琴,和她一起做阶梯数学,上床前还要给她念英语绘本。晚上把她送上床,我累得都不想跟老公说话了。我做了这么多是为了什么啊?还不是为了她!又不是我想让她学的,是她自己要学的,为什么她不努力?”
瑞瑞妈忘记了一点——孩子永远都是孩子。
不要指望孩子会有成年人的判断能力。事实上,很多成年人对于自己的选择都是不理智的,更何况是年龄还处在个位数阶段的孩子。
孩子对一件事感兴趣,他想去学,这没有错。但如果你把他的每个兴趣都当成人生大事来完成,时间久了,热劲儿一过,他累,你也累,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集体崩溃”。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孩子如此,家长亦然。
最后,家长要摆正心理位置。
家长在让孩子学乐器之初要先分析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你希望孩子把学琴只是作为一个业余爱好,以后在性格气质上有所塑造,或者希望他通过考级达到学乐器技艺上的某种高度,又或者希望孩子可以通过学乐器达到高考加分的目的……在孩子未来的道路上,你希望他走艺术类专业路线,或者从事相关职业,再或者成名成家……家长先选好目标,再根据你的目标值对孩子的学乐器道路进行投入。家长先在心里架起衡量的标尺,孩子的学乐器之路才能走得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