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升学:100多万买学区房 幼升小还得找人
升学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对家长而言,战鼓的鼓点正越来越紧。从幼升小到小升初,从初升高到高考,家长的焦虑不断重现。升学,已超越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成为一场场智力、精力、财力、物力和社会关系的大比拼,是对家庭的一场场大考。
中国式升学及其背后的中国式奋斗与焦虑。
有好几个晚上,彭潞失眠了。
女儿小点就要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她和丈夫本来动用全部积蓄,咬牙买了香樟路边一套100多万元的房子,因为这个楼盘号称会在小区里建某名校的分校。
但是,这个小学的建设不理想,原本说2013年9月投入使用,最后确定要到2014年9月才能开学。
这个消息让彭潞几乎绝望,这样一来,小点读书的事又成了问号:就算将来可以转到小区的小学,那今年小点上哪读一年级呢?
她瞬间尝到了火烧眉毛的滋味。
从女儿出生那天起,彭潞和丈夫就开始琢磨小点的教育问题。两口子达成的共识是:女孩子压力不要太大。
可是,自从小点开始上幼儿园,两口子就没法淡定了。
他们的第一个纠结是:上幼儿园,要不要报培训班,或者干脆打酱油算了?
小点上的是公办幼儿园,基本以玩为主,不教文化知识,也不培训特长。看着班上别的孩子在外面学英语、学书法、学珠心算,彭潞也坐不住了。
3岁半起,小点就跟妈妈一连试听了好几家英语培训学校的课,可她似乎都提不起兴趣。彭潞说,有一家学校,小点只听了10分钟不到就吵着要回家,只好带她出来了。
由于担心影响女儿将来学习英语的兴趣,彭潞一咬牙,整个幼儿园三年都放弃了对小点的英语培训。
丈夫爱下围棋,彭潞也给小点报了个围棋班,锻炼她的“坐性”。一开始,小点还挺配合,但只学了一个学期,她又不肯去了。
女儿学习兴趣转移了,彭潞也不强求,之后,她又给小点陆续报了舞蹈班、主持人班、分享阅读班……
眼看着进入大班了,小学的脚步也越来越近。
彭潞说,她觉得,有必要提前让小点学习文字和数字。但让她头疼的是,小点对数字兴趣不大,教的时候总是顾左右而言他,这让彭潞急得有些上火。
彭潞说,有一次,她做梦都梦见小点数学不及格,吓醒后盯着天花板失眠了大半夜。
全副身家买学区房女儿读书又成问号
能适应小学的教学要求还不够,更让彭潞烦心的问题是:读哪所小学?
她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为小点的表哥永永“幼升小”的事情,他们家爆发了一场“大战”。
永永家境不错,幼儿园也选了一所价格不菲的私立幼儿园。读小学,永永的爸爸和爷爷主张,孩子就近读一所非名校,方便接送,孩子的压力也没那么大。不过,永永的妈妈认为,家里有这个经济条件,应该走关系让孩子进名校。
后来,永永的妈妈多方打听,发现名校并不完美:每个班级都人满为患,老师容易忽略孩子,各种学校、家庭、校外的压力也把孩子压得够呛,孩子在名校并不开心。
几经衡量,永永的妈妈退了一步,答应孩子就在家门口的一所普通小学入学。
一个学期过去了,永永的成绩总是班上前几名,孩子的快乐挂在脸上。
永永的故事,让彭潞觉得不一定非得读名校,关键是看女儿喜欢不喜欢这所学校。
当然,如果女儿喜欢,又能读名校,那最好。其实,2012年年初,在小点还读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彭潞就跟丈夫商量了很久,认为与其花钱找关系进名校,不如花钱买个学区房,这样既保证了孩子可以进名校,又进行了投资。
接下来,通过各种衡量,两口子在香樟路上相中了一个楼盘,这个楼盘号称会在小区里建某名校的分校。
其实,两年前,小点爸爸的单位曾有团购此楼盘的机会,单价只要5500元左右,但当时两夫妻根本没动买房的心思。再次去看的时候,楼盘单价已经涨了1000多块。
虽然心有不甘,两口子还是咬牙买了一套总价100多万元的房子。彭潞和丈夫都是工薪阶层,为了这套房子,找银行贷了50多万元的款,现在每个月要还不低于3000元的房贷。
原本想着买完房子,孩子读书的事就板上钉钉,不用再操心了。谁知彭潞还没轻松几个月,心又悬起来了。
经常去看新房的她发现,那所小学的建设一直有阻滞,原本2013年9月要投入使用的小学,现在还在建着,最后确定要到2014年9月才能开学。
这个消息让彭潞几乎绝望,这样一来,小点读书的事又成了问号:就算将来可以转到小区的小学,那今年小点上哪读一年级呢?
找到新学校怕入学难多方发动亲友找关系
接下来的好几个晚上,彭潞又开始失眠了。
白天,两口子都跟单位请了事假,一起排查现在住的区域。几天精疲力竭的步行后,一脸憔悴的彭潞确认步行范围之内有两所小学,一所是老牌的高校子弟小学,一所则是崭新的某名校二小。
踩好点后,彭潞带着女儿去两所学校看看。
第一家老学校,女儿才走到大门口,看到旧旧暗暗的教学楼就直噘嘴,不停地跟妈妈说不喜欢。第二家新学校窗明几净,校园漂亮,一楼还有大大的活动室,小点看得都舍不得走了。
女儿的意愿明确了,彭潞有了目标,开始通过手机、网络多方打听这所学校:老师是不是严格?孩子的作业多不多?压力大不大?
彭潞还加入了多个“幼升小”妈妈群,了解各方面的信息。群里面,各种来路不明的消息牵动着每位家长的神经。
经过各种忐忑和焦虑之后,彭潞最后确定:就选了这所新校为小点一年级就读的目标学校。
选好学校,彭潞又马不停蹄开始打听报名事宜。她原本以为自己这个时候去报名一定能抢占先机,自己住所又属于这个学校的学区范围,入读是没有问题的。可灵通人士的“指点”让她觉得形势很严峻,据说这所小学去年招4个班,原则上招200人,报名的有500多人,很多住在学校附近的孩子最终没能进去。而对外宣称的4月份开始报名,也提早几个月就悄悄地开始了。
放寒假前,彭潞去学校打听报名时间,学校负责人告诉她“还早得很”,但她总是不安心,催促老公多方发动朋友、亲戚去打听谁有过硬的关系,可以帮忙把小点“弄”进去。(文中彭潞、小点、永永为化名)
3∶1
彭潞的家,在某名校二小学区范围内,彭潞以为入读没问题。但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这所小学去年招4个班,原则上招200人,报名的却超过500人,竞争比例接近3∶1。
择校热背后的公平焦虑
如今,名小学基本都有了“二小”、“三小”,名校的辐射已经到了历史最大值。但家长们择校常常到了失去理性的地步,不考虑离家距离、不考虑孩子是否喜爱,越是热门的学校越多人争抢。
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幼升小不得组织升学考试,没有了考试这个相对公平的平台,升学在很多家长眼中就成了大显神通的时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无论是规定“就近入学”,还是限制大班额,以“公平教育”为目标的招生规定制度在不少人眼中都成了浮云,最终导致拥有社会资源多的人也拥有了最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公平焦虑”在家长们的心中蔓延,中国父母总是一厢情愿地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升学的当口,家长对主管部门缺乏信任,投入大量金钱和精力置身择校热潮,期盼拥有“最优质”的资源,自以为是认为孩子能最大程度地接近成功。一旦,违背了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损害他的个性正常成长发展,那往往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