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多动症” 孩子难成人
“多动症”本是专指儿童患有的“脑功能轻微失调症”,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活动超常,坐立不安等,这样生理疾病只在少数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却染上了另一种心理疾病——父母“多动症”。
动脑多。教育子女是每个家长的天职,想方设法教育好孩子是无可非议的。但不少家长不顾及儿童身心特点和自身素质,不考虑家庭教育环境、条件及孩子的兴趣,闭门造车为孩子设计“蓝图”。盘算着怎样使孩子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三天一套“方案”,五天一个“措施”,强制孩子按制定的“行为模式”做事。有的是完全根据成人意愿,给孩子确定某一方向,有的强迫孩子发展一种兴趣而舍去其他方面的兴趣,其结果“宏伟目标”多数落空。一个人在儿童期如不在言语、知识、习惯、思想等方面打下良好基础,将来要造就健全的人格是很难的。由于受自身的教育素质和教育艺术限制,这种脑子动得越多,越事与愿违,不仅阻碍儿童的智力发展,使知识面变窄,更会加重儿童心理负担,产生自卑感,压抑感,失去自信心,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疾病。
动手多。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以多为孩子服务而自慰,以多发扬“奉献精神”而心甘。于是乎,上班没有下班忙,舍弃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放松了对事业的追求,对孩子衣、食、住、行实行“全包”。上学送,放学接,游玩陪,穿衣、洗脸、叠被,不管孩子是否能做,一律包办代替,更有甚者帮着做作业,帮着到学校打扫卫生,一帮到底。这样全方位地动手,一是认为孩子小,舍不得让他们吃苦;二是怕孩子做事影响学习。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父母过分地多动手得到的只是儿童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独立性萎缩。如此下去,儿童的劳动观念,艰苦朴素作风是很难形成的。
动口多。言教是家教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一要掌握“度”,注意分寸;二要提高语言纯洁,不要丢三落四;三要注意趣味、方法,讲究科学性。有的家长忽视对孩子行为训练,整天唠唠叨叨。抱着对孩子不信任态度,怕“越雷池一步”,始终放不下心。在孩子的饮食起居上是千叮咛,万嘱咐;孩子们出门前是一套“几不准,几盘算”。在学习上是左检查,右指导,孩子问与思被家长的“灌”取而代之,孩子偶有过失更是无休止地训斥。他们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念念不忘循规蹈矩。其实未必,心理学科研究认为,当载有新信息的语言第一次讲出,对大脑刺激最大,印象最深,以后每重复一次,其印象就会依次递减,重复次数多了,就会使大脑关闭其接受系统。另外,多次重复而又不注重令行禁止的权威性,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走势,对你的要求不以为然,形成“婆婆嘴碎,媳妇耳滑”的局面,同时过分地、不适当的语言刺激会使孩子感到对他们不信任,从而产生反感,出现“逆反心理”,这样既破坏了儿童成长中的安谧、和谐气氛,又影响独立人格的形成,有害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