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儿语”背后的深意

互联网 2015-09-22 17:24:47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孩子的话,看似简单,却常常有我们揣摩不透的深意。
  
2岁8个月的小侄孙女总对我手腕上的佛珠颇有兴趣,所以每次去哥哥家,我都会特意戴着佛珠,给她机会玩一玩。某日,我戴了三串佛珠去见小家伙。她的玩法让我彻底懵了:小家伙摘下我的佛珠,一串递给我,一串放在沙发上,一串放在她自己小手心,搓了起来。看我把佛珠戴手腕上,小家伙立刻摘下来,再递给我:“姑奶奶,这个给你。搓搓!泡泡!”
  
说实话,我没听懂她到底说的是什么。不过,没关系,我有绝招——那就是模仿她的行为。无论孩子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当我们兴味盎然地模仿他的行为,或者对他的行为表现出浓厚兴趣时,他们通常会很开心。于是,我学着她的模样搓了搓佛珠,然后停了下来。我对她行为的模仿让她非常兴奋,她玩得更来劲了,小家伙搓了搓手中的佛珠,之后,将小手伸向沙发靠背,又说了两个字:“洗洗。”
 
我怎么也揣摩不透,“洗洗”两个字意味着什么。于是,我决定先停下来,看看她的反应再说。
  
看我没动静,小家伙立刻示范了一遍,并给出了提示:“姑奶奶,洗洗。”
  
尽管我依然没明白把手伸向沙发靠背翻腾几下意味着什么,还是很乖巧地将手伸向了沙发靠背,学着她的模样来回翻转几下手掌,停了下来。之后,小家伙将佛珠放在沙发上,两手抬起,放在鼻子尖下,使劲嗅了几下,随后感叹道:“好香啊!”
  
直到此刻,我才明白她究竟说了些什么。原来,她把佛珠当泡泡洗手液,玩起了洗手的游戏!这个游戏的产生,源于小家伙看到了佛珠和泡泡的共同特性——都是圆形,这个显著的特性消融了佛珠与泡泡之间的界限,让它们彼此关联起来。于是,佛珠幻化成了泡泡洗手液,具备了清洁的功能。在孩子的心目中,凡是有着某个共同特性的东西,它们都能以这个特性为根基而互相指代。因为可以互相指代,孩子的游戏也丰富了起来。
 
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孩子,体会他们的需求与感受,就会发现,事实上,他们往往比成人更容易把握事物的特性,也看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共通之处,并将这个特性泛化,指代更多的事物。不仅如此,正如我在《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中提到的一个案例一样,一个小男孩竟然可以用楼梯指代“外出”“爬高”“下楼”“去往低处、高处”等诸多的意义,源于他们可用特性A关联甲事物与乙事物,又以特性B关联乙事物与丙事物,不断延伸,于是,这种关联变得更为复杂。
  
了知孩子有这样的一个特性,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揣摩孩子的心思,读懂他们内在的需求,对他们的行为给出更恰当的回应。当我们能给出更恰当的回应时,他们会更满足、更快乐。与此同时,当孩子的心思被理解、需求被满足,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将更亲近、更易于沟通,许多不必要的冲突自然消融了。
  
总之,以解读古汉语似的方式去解读孩子的“儿语”,了知他们每个词背后可能都有指代、假借、转移等深意,即便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要读懂孩子,也不再是难事了。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