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怎样聊天,能让孩子对你掏心掏肺

互联网 2015-11-13 17:57:23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怎么样跟孩子聊天?既然名为聊天,想当然,就必须要“你来、我往”,“有听、有说”。

这时,很多妈妈就感到苦恼了:“既不能否定孩子的说话内容、又不能对他说教、讲道理,那我除了听他说,还可以讲些什么呢?”

把孩子当朋友,你的经验能让孩子放心倾诉

其实很简单,只要在聊天的当下,暂时把孩子当成平行朋友般聊聊“自己的事”,就不愁没有话题了!

孩子们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当故事的主角是自己的爸爸、妈妈、老师,尤其是听到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也有出糗、丢脸、考试不及格、被处罚的经验……通常他们都会杏眼圆睁、目瞪口呆,听得极为专心。

别担心你的过往经验会让孩子把你看扁了,事实上,发现大人也有脆弱的一面或出糗的过去,往往能在剎那间消弭你跟孩子年龄、地位的差异,而让孩子视你为“同一国”,对你掏心挖肺,依赖信任。

案例:

我在作文课上必讲的、最受欢迎的一个故事,就是我小学二年级时,上课偷吃同学送我的“王子面”被老师抓到、罚站了一整节课,下课后还被妈妈当着全班的面,再臭骂一顿的故事。

每当我极尽所能地形容当时幼小的我是多么羞辱、丢脸、困窘时,学生们总是会投以了解、同情的目光,彷佛故事中的我就是他们的化身,他们再熟悉不过。

因此,接下来的作文题目“一次惨痛的经验”,就可以看到他们大胆地写出自己的心声,描述自己经历过最悲惨的事情,一点也不隐瞒。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们会认为,一个有过相同经历的老师,绝对不会取笑他们,所以他们可以放心倾诉。

展现同理心,树立孩子的自信与行为模范

每次我跟学生们聊天、或是跟心理辅导的孩子个别谈话时,便经常以自己的经历开头,好让他们放心,知道这个大人曾经跟他们一样胡涂,好让他们卸下心防,面对过去、不必胆怯。

我经常寻找回忆中的自己,跟他们分享的有:

案例:

暗恋隔壁班的男生啦、忘记写作业啦、考试考不及格啦、联考落榜啦、跟爸妈吵架啦、逃家啦、说谎被捉到啦、打弟弟妹妹啦、作弊啦……等等。

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不但展现着你的同理心,也可以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导向:虽然我曾经做错事,不过我还是有机会可以变好;一时的迷途不代表永远的失败,过去的错并不影响现在的对。

这无形中也可以给孩子一个力量:我还有大把的机会,不要轻言放弃。

有时候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经验,也是劝诫孩子最好的例子,比说什么大道理都有用。

教会孩子交流,从父母那学习经验

我辅导过一个孩子,习惯用打人的方式与人沟通。无论生气、愤怒或开心,他都会以打或撞别人的方式来表达,让同学无法接受,老师也很困扰。

案例:

有一次,聊天时聊到“色盲”的话题。

我说:“我以前的男朋友就是色盲。”

这个男孩突然问我:“以前的男友?那后来为什么分手了?”

我顺口回答:“喔!因为他喜欢打人。”

没想到,男孩竟因此而静默了半晌:“真的吗?他打你,所以你跟他分手吗?”

我突然意识到,孩子因为我的经验而开启了“反省”的机制,因此我立刻佯装未知觉地说:“是啊!没有女孩喜欢暴力的男生啊!所以我就决定跟他分手了。

从此以后,我发现晤谈的时候,这个男孩动手的次数便少了很多。我想,这也是一个很有效的例子。

案例:

还记得有一次,女儿最要好的朋友晴晴,不知道为了什么小事突然间对她不理不睬。无论女儿怎样好言好语询问、热情主动地示好,晴晴就是不理她。于是最后,她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哭得震天价响,怎么劝都劝不住。

我灵机一动,把女儿拉到膝盖上坐下,低声在她耳边说:“桐桐,你知道吗?妈妈小时候有一次也跟你一样,我最要好的朋友忽然生气不理我了。她一直到毕业都不跟我讲话!我那时候就跟你现在一样伤心,一直去找她想要和好,可是她就是不理我!”

女儿听到我的话,哭声乍然停止。她一边吸着鼻子一边问:“妈妈,那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

“我跟你一样,因为她没有说出来,所以我也不知道。”

“那你们后来有和好,妈?”女儿已经忘记了哭泣,追问我。

“当然有啊!她就是上次我们去她家吃火锅的XX阿姨啊!你还记得她吗?”

女儿狐疑地望着我:“那你们是怎么和好的?”

“联考后,我们在校门口碰巧遇到。是她先叫我的,我很高兴,我们就和好了。后来,我问她当时到底为什么生气?她说她早就忘记了,可能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吧!不过因为当时功课压力太大,所以她心情不好。”

女儿听完之后没有说话。

于是,我接着说:“晴晴现在可能也是心情不好,不见得是因为你真的做错了什么严重的事。不过,你要相信,你们是认识这么久的好朋友,所以我想她明天就会忘了这件事,你们一定还是会和好如初的!”

女儿听完后,终于破涕为笑,于是我拿了一本绘本讲给她听。没多久,晴晴也靠过来,一起听我讲故事。半小时后,两个小女孩又一起去玩耍了。

“我妈妈也这样”,满足孩子好奇、安慰比人

我还记得女儿三岁的时候,我顺口跟她说过以前家里遭小偷的故事。她听得十分入迷,一再问我是不是真的?

后来她常常要求我重讲那个小偷的故事。我在讲了第八百遍时,有次忍不住不耐烦地问:“这有什么好听的啊?我已经讲过很多遍了啊!”结果,女儿竟腼腆地说:“因为我没有看过真正的小偷嘛!”

常跟女儿分享我小时候故事的结果是,她现在偶尔也会用“我妈小时候也有过”来劝慰其他小孩。

比方说,有小朋友跌倒了,哭得很大声,她会安慰她:“不要哭,我妈有一次跌一跤还跌断了骨头呢!”话说到一半,还会回头问我:“妈!你高中跌断骨头时,都很勇敢,没有哭,对不对?”害得我啼笑皆非呢!

【奶爸说】

在发这篇文章时,我就在猜想感兴趣的人应该不多吧

家长更关心的话题似乎永远是:怎么让孩子更听话、更懂事、不发脾气、好好学习……

令我感触特别深的事,在微信里很多和我聊孩子问题的父母,描述时说孩子有这样、那样的情况……到最后问我的问题却是:怎么让孩子爱上学习?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自主性?让人感觉很无奈、无力,感觉孩子可怜啊。都已经那么多状况了,家长关心的还不是孩子本身这个人、感受,还在急着想让孩子怎么好好学习,急着解决自己关心的问题

什么是距离?天天在一起,却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感受、喜怒哀乐,而一心想着自己关心的问题,我想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也莫过于此了吧

教养孩子首先是让孩子感受到爱,一个感受不到爱的孩子一定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除了管束的规矩、父母的要求、唠叨、和问学习情况之外再没其它话题时,双方之间就几乎已经没有爱在流动了……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不和孩子聊天,忽略情感上的沟通需求,当孩子到了青春期、上了初中、高中,再想和孩子聊聊,沟通一些问题,那就非常难了。孩子从小没这个习惯,自己的情感、诉求都不曾被关注过,也就无法懂得关注他人,只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你想聊天?那是你的事,与我无关,我关心的是我的游戏/电视剧)。因为从没建立起过情感的连接和沟通嘛

所以说和孩子聊天,不仅仅是为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孩子;当孩子有了什么问题、困难可以有人倾诉、求助;更重要的一点是让爱在彼此之间流动起来,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关注,孩子才能学会爱、学会关注……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