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关爱幼儿健康成长(2)

幼教网 2017-10-12 19:58:39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3、结束放松部分

  体育课的结尾部分在整节课中具有举足轻重、画龙点晴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既是本次课的结束,又是下次课的开始。

  (1)、体育课结束部分的作用有:

  ①、解除疲劳作用:

  a肌肉放松:通过肌肉放松使各个机能得以恢复。消除疲劳、肌肉酸痛和动作的僵硬,预防运动损伤。b心理放松,:通过心理意念放松使幼儿消除心理紧张,心情舒畅,轻松愉快。

  ②、心理调节作用:通过有趣性和幽默性极强的科学语言,使儿童顿生情趣,延缓和解除大脑疲劳。

  ③、纠正、提高作用:通过小结,幼儿对动作的技术水平看得更明确,能使自己进一步提高。

  ④、衔接作用:宣布下节课的内容,使幼儿在课外活动时有充分时间自由发挥创新、想像能力,以便下节课上得更好、更完美、更有意义。

  (2)、体育课结束部分的组织形式及方法

  课的基本部分应是幼儿最兴奋、运动最激烈、气氛最浓的时候,怎样才能使幼儿一下子转移到结束部分呢?在只有4~6分钟的时间内,教师应充分利用,避免繁琐的讲解及队形变化。以往体育课结束多以拍打关节、肌肉放松、评价幼儿技能掌握情况为主,使幼儿心理压力很大。有些幼儿会因为掌握技能、技巧困难而不愿意再上体育课。在新标准、新理念指导下,我们可采用了下面几种方式进行结课。

  ①.放松法:尽快地消除运动造成的疲劳,使幼儿高度兴奋的情绪平静下来。如做深呼吸进行心理暗示:哦!我放松了,我全身都放松了。

  ②.评讲法:即老师对幼儿在课堂中的表现给以客观正确的评价。此法以表扬幼儿成绩为主,尽量减少对幼儿的批评。通过评讲法,达到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③.游戏法:为了调节幼儿学习中的紧张程度,消除幼儿的心理疲劳,安排一些量少、活泼、欢快的游戏和轻快舒畅的音乐。如《跟我学做》游戏,教师说;“风吹”,幼儿说“树摇”,同时幼儿上肢左右模仿树摇摆之态,教师说:“树叶”、“打雷”、“下雨”,幼儿依次说“落下来!”“轰”、“哗”,幼儿说毕下蹲.同时上肢上、下摆动,模仿树叶下落的样子。再上,用双手掩耳,上、下启动,模仿打雷护耳动作;再下蹲,双手抖动,上下启动,模仿下雨的情形。幼儿在说的同时,做二八拍或四八拍的针对性放松。再如播放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幼儿跟唱同时学做模仿小鸟飞的动作等。

  ④.抽查法:对幼儿采用提问、抽查等方法,了解他们在课堂中对所学的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⑤.示范激励法:利用队伍集合之机,让动作正确、姿态优美、协调性好的幼儿进行示范表演,使幼儿在羡慕心理中结束上课,从而对学习更感兴趣。

  (3)、体育课结束部分的教学设计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课堂结尾重点应考虑幼儿疲劳的恢复。每一节体育课都会导致幼儿不同程度的疲劳,如果不注意及时恢复,必然影响幼儿的练习效果,并影响幼儿下一堂课的学习。因此,必须对这一问题作重点考虑。

  ②.课堂结尾教学要有助于课堂整体教学。要利用结束阶段对幼儿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强化,另一方面针对课的情况,认真做好归纳性小结。

  ③.避免自由式下课。放羊式的下课,对形成良好的教学常规和幼儿的安全极为不利。我们务必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④.避免拖课的现象。既不能过早下课,也不能随意地拖课,因为拖课易使幼儿精力分散、学习效率降低,同时,也会影响其他课程的正常进行。

  ⑤.避免给幼儿造成精神上的压力,让他们多一份信心,多一次评价。应尽量采用启发性语言、鼓励性语言、暗示性语言及幽默性语言,让幼儿在课上和课外自觉悟出道理来。如:“你真棒”“动作真优美”等,让幼儿在评价中增强自信,同时让幼儿相互评价,赋予他们发言的权利,使他们树立起主人的自信心。

  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切忌千篇一律。应打破常规的、单调的、固定的结束阶段模式;积极开动脑筋,经常变化结尾教学方法,让幼儿总有新鲜感。

  通过以上的尝试,调动了幼儿的上课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丰富了他们的课余体育生活,真正体验到了“快乐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三)如何追求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

  在对幼儿园体育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还要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避免幼儿时间的隐性浪费。结合多年来对体育教学的探讨总结,我觉的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提高:(结合两节观摩课)

  (一)教师明确职责教育能力充分体现

  幼儿园的体育课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教学的重要组成形式,担负着向幼儿传授基本动作,发展其身体素质,增强其体质的重任。对于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现结合我的教学经验谈一下我是怎样组织体育课。

  1、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首先,根据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平选择好合适的教材和教法。

  其次,教师要认真熟悉教案及教案有关的材料和知识,对教材中的动作,教师应事先亲自练习,体会要领,做到十分熟悉,争取达到自动化程度。

  另外,要做好物质准备,包括准备数量充分的体育器材和玩教具,并检查幼儿的服装是否整齐、轻便、鞋带是否系好等。

  2、充分的组织和领导。

  教师要把背好的课一步一步付诸实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组织能力、驾驭教材的能力以及灵活机动调节能力等都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态度认真,情绪高涨,着装应符合运动的要求。

  教师应本着对幼儿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到态度认真。对于幼儿要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和鼓舞性。同时,对教师的着装,我充分注意了,穿运动鞋,运动服,不穿高跟鞋和裙子。

  (2)正确地讲解和示范

  讲解时对幼儿建立动作表象,形成动作概念,理解体育玩法和规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灵活机动地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应善于运用游戏的口吻和启发性的语言,鼓舞幼儿多动脑筋,以提高其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4)控制和调节幼儿的运动量和练习密度。

  1、充分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2、灵活增减运动量。3、不无故拖延或缩短上课时间,4、教师应尽量亲自参加活动。

  (5)注意观察幼儿的动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6)注意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

  1、建立上课常规。2、让幼儿明确活动的任务。3、善于抓住时机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4、既要求严格培养又生动活泼。

  (7)照顾幼儿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总之,教师要注意到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此外,教师应切忌将带队幼儿,主要角色示范等总是固定在几名能力强的幼儿身上,而应尽量为每一个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问题。

  安全是幼儿体育教学的首要问题。要根据幼儿体育教学原则,选择适合孩子身体素质的教学方式。要在上课前仔细观察班里所有孩子的身体状况,切不可让那些身体虚弱或是根本就不允许运动的孩子上课。在课程当中要把安全放到首要的位置。因为幼儿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其骨髂及软组织易受到损伤,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各种动作的正确性及身体姿势的培养,养成良好体态仪表,防止骨变形。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担心害怕孩子的的安全而减小幼儿的体育活动时间及运动量(《纲要》明确规定幼儿每日体育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每个幼儿的动作发展有先有后,各年龄段幼儿动作的发展也大不相同。我们只有循序渐进、结合孩子的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才能逐渐培养起幼儿的运动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才能真正为避免意外伤害打好基础。

  (三)探讨运用有效的导入方式

  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以何种方式引导幼儿参加体育活动,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师预设的活动中,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关键。如果运用好的导入方式,将能充分激发幼儿锻炼的兴趣。现就此谈几种导入法。

  1.语言导入。

  (1)故事导入

  幼儿爱听故事,容易进入故事的情境之中,因此,利用讲故事导入体育活动,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融入其中,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引导小班幼儿学习双脚向前行进跳的动作时,选用“小白兔采蘑菇”游戏,告诉幼儿:“有一天一群可爱的小白兔要上山采蘑菇,山上有黑熊,小白兔要跳得轻,不要惊动大黑熊。”孩子为了不惊动大黑熊,常会把落地的动作做得很轻。幼儿通过模仿小白兔的动作,既学习了“双脚向前行进跳”,又解决了落地较重的问题,突出了教学重点,达到了以情引趣,趣中导悟的目的。再如引导中大班幼儿学习原地纵跳触物的动作时,教师告诉幼儿:“金色的秋天,树上的苹果、梨、桃子、葡萄等熟透了,农民伯伯都在忙着收获。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帮助农民伯伯摘果子?可小朋友们够不着果子怎么办?对了,我们就跳起来摘,看谁跳得高,摘得多……”通过这段故事的导入,孩子们热情很高,根据教师的示范,一次又一次地练习双脚原地纵跳的动作。

  (2)儿歌导入

  儿歌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简单易记,倍受幼儿喜爱。在组织幼儿开展体育活动时,利用儿歌导入,是引发幼儿掌握动作要领的一种好方法。引导幼儿学习单脚站立动作时,教师可根据幼儿好模仿小动物形象和叫声的特点,让幼儿模仿雄鸡站立姿势,昂首挺胸,双臂后摆,单脚站立,同时念儿歌:“我是大公鸡,喔喔喔喔喔,叫醒小朋友,快来做游戏。”孩子们做起来兴趣盎然,久做不厌。再如跳绳儿歌:“花儿红,鸟儿叫,柳树底下把绳跳。单脚跳,双脚跳,脚步越跳越灵巧。你也跳,我也跳,一个挨着一个跳。直起腰,向上跳,脚儿轻轻震动小。小朋友跳得真轻巧,树上鸟儿也叫好。”利用这首儿歌既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又能指导幼儿跳绳的动作,整个教学活动呈现为欢快活跃的运动场面。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