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礼仪知识:羌族礼仪(2)

幼教网 2017-10-18 21:19:58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4、葬礼,羌语称为“勒伊补”。羌人对于死,有客观的认识,明白“死”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所以,他们对年老死亡并不恐惧,而把年满六十岁后死认为是喜事,即有白喜事之说。

  从死者停止呼吸、报丧、入殓、出行(殡)、入土(或火化)有一系列的过程。死者一停止呼吸,,儿女们一边派人向母舅、家门和亲戚报丧,一边立即扯白布制孝衣,马上披麻戴孝,从头到脚一身白。除了突发的死亡外,年老的人在世时就备制有枋子(棺材),并涂刷成黑色,如用土漆漆刷,则忌用桐油,认为桐油会断子绝孙。入殓,即将死者穿戴衣服,伸直仰卧于枋子内,盖棺后停放在灵堂中,枋子前置白底黑字灵牌。入殓后根据释比择祘的日子,需停棺三至七天。这期间,母舅、姑孃、家门和亲戚前来垫纸(奔丧悼念),母舅、姑孃们要各牵羊一只。释比做法事,杀羊为死者引路,称为“引路羊子”。杀的羊必须是纯白或纯黑的。还有一件大事就是扯孝帕,孝帕是生者对逝者的永久的祭奠,所以茂县黑虎乡的白头帕有“万年孝”之说。孝帕是死者家为孝子、老母舅、少母舅、老姑孃、少姑孃、家门和亲戚所扯,计划必须周密无误。正孝的孝帕长1丈2尺,意为长孝,其他的一般为6尺,均为白色棉布。在理县桃坪乡一带,亲人去世后,家属、家门和亲戚中的妇女要戴白线做的线耳坠,叫“孝耳坠”,羌语称为“雪尼玛尔”。这种孝耳坠是用白线扎的,约1寸长,小手指粗,下垂一方散开,似流苏状。有的只戴几天,下葬后的第三天在坟前与钱纸一起烧掉。有的则要戴三个多月,在百期绕纸时一并在坟前烧之。丧期中,邻居、亲友都来帮助料理丧事,每户要送白面大馍馍,一对腊、三柱香,有的还送粮食、白酒和白布。

  下葬前一夜叫“大夜”,母舅摸黑将枋子盖盖好后,举行悼念死者的活动,释比念经击鼓做法事,祈求亡魂保佑家人和寨子安宁,众人跳丧事莎朗,唱丧歌,跳羊皮鼓舞等。

  出行(殡)在刚天亮时,母舅在房顶上为死者开路,众释比在持神杖的释比的指挥下,一边敲击羊皮鼓,一边舞蹈;青年男子们肩抬枋子,在“嗨杀、嗨杀”呼声中出行,孝子举着长6尺宽1尺的白布坟标,家门族房打着白纸旗跟在后面。

  入墓穴前,释比杀鸡宰羊,以其血绕墓穴淋撒一圈。枋子入穴后填土堆墓,释比做法事,羊皮鼓队(8至12人)跳皮鼓舞为死者送行。一切完毕,男人们髙呼三声:“哎——苟啊!苟啊!苟啊!”此时呜枪放炮,烧纸敬酒,大家也在墓边喝转转酒。之后大家回寨在死者家吃宴席。

  从整个丧葬习俗中,色彩主要体现在白、黑、红三色:白孝服、白孝帕、白麻布衣裳、白线孝耳坠、白灵牌、白坟标、白纸旗、白面馍馍、白羊和黑羊、黑色枋子以及鲜红的鸡血和羊血。可见,在羌族的丧葬习俗中所运用的色彩均离不开羌族的代表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