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现代儿童观的儿童美术教育

亚美中心CNU 2018-06-09 14:58:26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基于现代儿童观的儿童美术教育

  社会上有人呼吁“让儿童美术教育回归本真”。所谓“本真”,在国学中和一些哲学流派中有不同的理解。在国学中,“本” 指的是元气,是宇宙万物之根,属于先天的存在;“真”指的是真气,乃宇宙万物的生长,属于后天的发展。宇宙万物的衍变和发展取决于于“本”和“真”的相互作用。而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本真现象”哲学中,“本真”指的是“生存可能性的无蔽展开”,即在群体氛围和趋同心理的压力下,依然保持自身的优势基因,体现个性, 拒绝异化,追求真理的精神。而在一般的解释中,“本真”含有本源、真相的意思。在我们的话题中,“本真”主要取“真实、自然”的含义,因此所谓回归本真,应该是帮助儿童美术教育回归到一种真实和自然的状态。这种状态与现代儿童观合辙。

  如何让儿童美术教育回归本真呢?

  首先,应该全面而辩证地认识本真。 尽管我们承认“本真”具有真实和自然的内涵,而且也主张儿童美术教育应该努力体现这一内涵,但应该认识到,本真不是静态和绝对的;如果将其视为静态和绝对的,没有受到任何教育影响而创作出来的儿童画应该是“纯天然”的,最为本真的。但这种“本真”只是一种短暂的存在,因为儿童是要不断发展的,他们不仅是自然人,更要成为社会人。其一生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发展对于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具有重要的价值, 也对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具有正面的意义。 所以,教育应当努力保持特殊个体的自然本性,同时也要赋予其特殊的社会性。正如英国学者赫伯·里德所说,教育包含两个矛盾,“一方面是人应该接受教育以实现本来的他,另一方面是人应该接受教育以成为非本来的他”[2]。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中, 我们拒绝的不是教育,而是不合适的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似乎应该让先天之 “本”与后天之“真”彼此相助,从而推进儿童的发展。

  要使得“本”与“真”彼此相助,前提是需要充分认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体现在美术学习上的阶段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合适的教育。合适的教育,指的是所选内容的难度不应超过特殊儿童发展期的认知和操作能力,选择的方法也要适合特殊儿童发展期的兴趣和需要。比如,过早地将一个低幼儿童引入成人的花鸟画样式,难免 “揠苗助长”之嫌:我们在用一种外在的方式让儿童被动地接受和模仿,表面上看去似乎画得很成熟,可以博人一誉;但本质上违背了儿童的天性,逾越了儿童的自然发展, 本真付之阙如。

  因此所谓“本真”,不是让儿童永远停留在自然状态,也不是过于主观地让儿童超越自然状态;而应该让“本”和“真”携手,迈着稳健的步伐,沿着发展的道路,以适当的步幅和步频前行。儿童美术教育的 “本真”应作如是理解。

  其次,要智慧地平衡如何表现和表现什么两个方面。任何儿童美术教育都不可能回避这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都照顾得好的儿童美术教育才是高明的。

  如何表现主要关乎媒材的选择、形象的组织和技法的运用。不同创作个体的差异是通过选择的恰当性、组织的审美性、运用的合适性显现出来的。儿童美术同样如此。 在儿童美术中,由于自发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在“如何表现”方面的主动性和选择性的空间相对于成年美术更狭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这正是我们教师的可为性所在。比如在表现时需要与学生协商,选择恰当的媒材,是平面媒材,还是立体媒材? 具体而言,是纸、泥、木、金属,抑或其他?一般规律是,如果是综合性的美术创作活动,在材料的选择性方面范围会更大,因而也相对自由;如果给学生规定了具体的媒材或美术的门类,媒材的选择范围会狭小, 学生创作的自由度也相对较小。在形象的组织性方面,儿童有符合其年龄特征的组织方式,但教师不能放纵他们的惯性。考虑到其发展性,也可以在协商的基础上,帮助儿童完善对形象的组织,比如运用一些形式法则或者不同的视点的画面效果,以便获得更多的审美性和独异性。不同个体在表现的品质方面获得的水平与他们的表现技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也是大多数教师所关注的。技法的提高依靠的是“事”(指某一次正式的表现活动)先的积累,“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比较少见,体现为“你平时是什么水平, 现在就是什么水平”;但针对一次正式的表现活动所进行的临时局部性技法练习仍是被允许的,而且也会收到一些较为明显的效果。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