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小班《不一样的青蛙》案例分析(2)

幼教网 2018-07-05 15:16:15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案例反思:

  一、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活动。

  《纲要》中也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要使幼儿大胆地

  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通过学习《纲要》我们认识到,要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应该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并以“支持者”的角色去接纳和尊重幼儿的不同想法。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往往把“支持”停留在口头上,会不经意地做出一些限制、干预孩子的行为。用“对不对”、“像不像”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束缚他们,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在这个美术活动中,当涛涛没有按照我的要求作画时,我却不假思索地去干预,将我的意愿强加于涛涛,造成了涛涛不敢动笔。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绘画则是幼儿的另一种“语言”。幼儿喜欢借助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内心感受,在绘画中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展自己的独创性、个性。但是,他们的创造行为必须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精神环境中才能实现。这时教师的支持尤为重要,它是孩子获得成功的基础。教师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支持”,就应以幼儿的眼光去看作品,设法营造一个孩子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现丰富的想象力的环境,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条件,让孩子的创造思维得到尊重并充分得以施展。在活动中让幼儿充分享受活动的乐趣,让美术活动给孩子带来成功的快感和心情的愉悦。教师首先要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尊重他们的表达的意愿,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表露出来,而不能用教师既定的目标去暗示幼儿。如果我一开始就及时了解涛涛的想法,并及时给予肯定、支持,班里孩子们的作品就不会出现千篇一律局面,可能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因此,让孩子成为活动中真正的主人,教师在活动中真正支持孩子们的真实意愿,欣赏他们,激活他们的想象,他们的绘画作品就会更加灿烂,富有童趣。

  二、教师要做一个幼儿活动的引导者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机械地教幼儿技能技巧,而要以“受人以渔”的思想为指导,适时有效地加以引导。但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引导不适时或者乱引导的现象。就拿涛涛“画青蛙”的案例来看,我忽视了孩子独特的表现力,没有及时地从欣赏者的角度去引导,反而将我的看法强加给孩子,这造成孩子在我的言语暗示下不知所措,认为必须跟老师一样,跟老师一样的青蛙才是最美的误导。虽然后来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但是多数孩子在活动中因我的误导而不敢创造、表现自己的真实想法,画出来的青蛙出现模式化的作品。如果我在涛涛给青蛙找朋友时,及时地给予赏识、激励,引导幼儿讨论、交流:“这么多的青蛙在一起做游戏,多热闹啊,你的青蛙在做什么呢?”孩子们就会因此而展开不拘一格的想象,对自己更有信心,创作的欲望更强烈。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接纳每一个孩子独特的创造,并在赞赏孩子点点滴滴的创造的基础上,及时地将孩子奇特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样,别的孩子在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下,孩子们的想象会更丰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更高,作品会更丰富,更有童趣和个性,而不是一个模式。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