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浅谈科学教育活动中核心素养的落地(2)

幼教网 2018-07-07 07:59:47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二)提升质疑能力,让科学精神生根

  1.在问题中思考——问题意识。孩子的观察往往是以感官为主,思维的联系能力比较弱。所以当孩子有发现的时候,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建立思维的联系性。如孩子发现乌龟的壳硬硬的,那么教师可以帮助孩子去思考“为什么乌龟有硬硬的壳”;孩子发现乌龟脚趾有连在一起的东西,那么教师就可以启发孩子思考“什么动物的脚趾也是这样的”,从而推断出乌龟的足有蹼,能够生活在水里。这是对孩子思维联系的提升。2.在争议中思辨——独立意识。善于捕捉和发现孩子的思维差异,是教师在科学活动观察指导中的重要任务。而激发孩子对于问题的争辩,是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中的重要方式。这样的争议,是孩子不断探索的动力,是思辨能力发展的推动力。我们摒弃了传统的教师出示答案、图片,立即解决分歧的方式,教师成为汇总孩子不同的观点,梳理出矛盾,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在矛盾解决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思辨,有了研究的动力,形成了独立思考的意识。3.在交流中学习——合作意识。不同的幼儿具有不同的经验、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考。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幼儿可能受到别人的启发,也可能受到别人的挑战,帮助个体不断发现、进行学习。所以在活动中,我们提倡小组观察的模式。如观察蜗牛的活动,虽然每个孩子都有蜗牛。但是在活动过半后,我们仍然让一组孩子将蜗牛放在大彩纸上一起观察,孩子们在同伴交流中得出蜗牛大小不一样、爬行速度的差异以及蜗牛爬行会留下印迹等其他很多信息。

  (三)形成探究品质,让科学精神发芽

  1.在困难中坚持——不畏困难。我们把问题和困难作为孩子科学探索的动力,摒弃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知识接收,为孩子创设有挑战、有难度的学习环境。所以教师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角色转变成了帮助孩子发现问题、陪伴孩子探究问题的角色。如在“让纸站起来”的活动中,孩子们用纸牌来垒高,我们给予了孩子更多的尝试时间,孩子一次一次地失败,又一次一次地尝试,形成了他们对于垒高、重心、底面积这些抽象概念的最初感知。2.在支持中探索——持续研究。教师在科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就是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帮助孩子持续不断地大胆尝试。在“认识冰”的活动中,我们一改以往尝试不同的游戏场景,探索冰不同特性的方式,为孩子分组提供装满各种冰的大盆,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交谈中学习,并且通过不断自取探索工具——筷子、毛根条、小木锤、吸管等,支持他们持续大胆尝试。3.在兴趣中研究——好奇与想象。科学活动不局限在科学区和科学集体教学中,它随时出现在孩子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在种植园中松土,孩子能够发现春、夏、秋、冬四季小虫形体和数量的变化;在散步的过程中,可以寻找蚂蚁的秘密洞穴;在户外建构游戏时,可以探索物体的平衡性……“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还有什么新发现”这三句话是教师点亮孩子心中探索欲望的火种。在激发孩子好奇和想象的兴趣后,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孩子持续深入探索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激发孩子勇于探索的动力。孩子兴趣和欲望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教师对孩子探究的观察要细致和全面,不断引导孩子像小科学家般不懈地持续探索。

  三、回归科学教育原点的价值分析

  (一)幼儿科学精神的形成

  让科学教育回归原点,就是追求幼儿科学精神的培养,关注幼儿科学教育核心素养的形成。在回归教育原点的研究过程中,孩子关注自然、关注变化,像小小科学家一样,善于发现周围的科学现象。孩子们在集体教学中认识了三球关系,因为活动的自主性、不完满性,给孩子们很多可以继续研究的空间,所以在区域游戏中,我们会看到孩子还会成群结队地进行模型操作、观察、讨论。这种对科学现象的不断思考与探讨,就是幼儿科学精神的最好体现。

  (二)教师研究精神的体现

  孩子们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和人类科学发展、完善过程是相似的。科学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是在不断修正中完善的;科学没有最终的结论,人类永远走在趋近真理的道路上。教师们在与孩子一同探究的过程中,也有了很多挑战、质疑的想法,建立自己的教育观念。没有一种理论是完美的,没有一种方式是适宜每一个孩子的,基于孩子现实表现的实践就是教师修正教学方式最好的途径。

  (三)课程游戏化的落实

  课程游戏化就是游戏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我们的研究侧重于科学集体活动,尤其是传统的科学认知活动的研究,这一块是知识传授最密集,游戏性最低的部分。如果将这一部分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知识的传授转而到核心素养的追求,那么科学活动就能更好地体现核心素养的落地,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