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探索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幼儿的科学是启蒙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教师要注重幼儿自身活动,重视幼儿的探索活动,通过“做”“操作”,激发幼儿好奇心,使教育的目的真正落到实处。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逐步改变了只重视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灌输式”的学习方法,采用了动手操作、记录、讨论等组织教学活动,但是教师选择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的操作材料是否恰当?讨论和记录的效果是否能引起幼儿思考和概括问题的欲望?幼儿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些问题都值得考虑,所以本人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科学探索的教学活动中存在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活动选择的内容不适合幼儿年龄特点
教学需要改革、创新,但改革并非全盘否定,教学内容不在于新与旧,重要的是适宜。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发展不同,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存在对教材内容选择偏难的问题。
比如,探索“自由落体”的实验,教师提供了沙包、纸团、积木、毛线等材料让幼儿探索。让幼儿同时拿两样物体举高,同时放下,观察哪种物体先着地、速度快。因为这关系到物体的质量、重量、体积的大小等问题,提供的材料种类多又大小不一,落地距离短,根本看不清什么物体先着地,幼儿只能乱猜,教师很着急,于是只好“填鸭式‘地教给幼儿知识,幼儿仍然是一头雾水,不难看出是活动内容的选择偏难,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不能满足幼儿“学”的兴趣和需要。
二、活动中投放材料的呈现次序不当、材料放置不当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材料的呈现是相当重要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呈现材料时出现以下问题。
1.材料呈现次序不当
有序地呈现材料,方可让幼儿在材料的引领下进行层层深入地探索,反之,可能会干扰幼儿的思维与操作。如,探索“哪些东西容易吸水”的活动,教师在引导幼儿猜测哪些容易吸水时,已将实验材料全部呈现出来,受眼前材料的影响,幼儿的猜测就很不准确了。
其实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投放材料的方法,教师认真分析活动进展环节,根据幼儿操作过程的不同环节,提供相应的材料,不要因为过多材料的一次性堆放而影响幼儿,教师在操作前引导幼儿猜测“哪些东西容易吸水”,目的是为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活幼儿的已有认知。因此,此环节不要呈现材料,以免局限制幼儿思维,待幼儿猜测后再呈现,以引导幼儿通过探索操作检验自己的猜想。
2.材料放置不当
材料怎样放置也会影响幼儿的操作,如,在活动“调制泡泡液”中,教师将洗手液、肥皂、洗衣粉、盐、面粉等几种材料都放在桌子上。幼儿实验时,自然会这种加点,那种加点,最终调出的泡泡液究竟是哪种材料有效,幼儿已难以分辨。所以,教师对材料的放置要考虑是否会有干扰因素。
“调制泡泡液”是集体活动,幼儿要在30分钟内得出一个结果,因此,教师应将这几种材料分开摆放在不同的桌子上,幼儿想了解其种材料是否能调出泡泡液,就到那张桌子去做。这样可避免出现幼儿将多种材料混放在一起的问题,较好地排除了干扰因素。
不同的活动形式对材料投放、呈现的方式也有不同要求,集体活动是一种高结构化的活动,一般要求根据不同活动环节,采取分层投放、科学摆放位置,而区角、个别化活动,则可将材料开放式投放,让幼儿自由选择和自主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