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勇敢品质的养成教育探索
摘要:勇敢是一个恒远的话题,勇敢是儿童重要的一种道德品质。许多先贤都给勇敢下了定义,我们认为勇敢就是不畏惧危险,不畏惧困难。儿童期是勇敢品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时期,儿童勇敢品质的培养宜早不宜晚。儿童在游戏中、教学中、校园文化中、家庭中、社会中都可以接受勇敢品质教育,以养成勇敢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儿童;勇敢品质;养成教育
勇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古至今都被人们津津乐道。勇敢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人们对它的讨论从未间断。勇敢是人们不懈追求的一种道德品质,英雄身上具有的勇敢品质,成为人们模仿的典范。勇敢是什么?勇敢是不畏惧危险和困难。它既具有精神上的勇气,不畏艰难险阻的气概,也有行为上的果敢、决断和面对困难的无所畏惧。古有智勇双全的说法。可见,勇敢与智慧一样是人们希求的一种道德品质,离开了勇敢,智慧就无法发挥,无法彰显。儿童期是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儿童需要在这一时期培养出各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其中勇敢就是儿童应该具有的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儿童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养成勇敢的道德品质,对儿童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一、勇敢的定义
与勇敢相对的是不勇敢,是怯懦。不勇敢的行为有多种表现,有的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胆小、怯懦,不敢张口说话,有的孩子不敢参与游戏,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答案,上课时却没有勇气举手回答,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总是胆小怕事,畏首畏尾。种种不勇敢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成为横在孩子前行道路上的障碍。究竟什么是勇敢,勇敢的定义是什么?这是一个久远的话题。不同的人对它的认知不同,国外有许多圣人先哲都讨论过这个问题。远在古希腊时期,许多哲人就探讨了勇敢,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讨论勇敢的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强调了勇敢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备智慧、勇敢、自制、正义这四种道德品质,他认为勇敢是上天赐予的品质,性质是银,仅次于金的特质,是军人必备的一种意志品质,军人以此保家卫国。在这里柏拉图把勇敢看作是天生的、由遗传决定的,这个理解和我对勇敢的理解是不同的。我认为勇敢是后天养成的,是一个漫长的道德养成过程。夸美纽斯把“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作为自己的道德教育内容”[1]208。并把“这四种品德称为主要的或基本的德行”[1]208。他认为“勇敢包括沉着、坚忍、履行职责、刻苦耐劳及抑制急躁、愤怒。”[1]208卢梭要求培养出具有独立勇敢顽强智慧的人。中国古代的先贤们也论述了什么是勇敢。《论语》中孔子有关于怯懦与勇敢的论述。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2]40意思是见到不道义的事情,应该勇敢的站出来,如果置之不理,就是怯懦。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2]4意思是聪明人没有困惑,有仁德的人没有烦恼,勇敢的人没有恐惧。指出勇敢就是不害怕。孔子关于勇敢的理解长期以来受到世人的推崇,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的对勇敢的解读。《礼记?中庸》说:“…….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3]4意思是调节五伦人际关系,要靠人的智慧、善良和勇敢这三种道德品质。这里把勇敢看作是通行天下的道德品质之一,给勇敢以极高的评价。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4]183意思是热爱学习的,离智慧就不远了,能够身体力行多做善事的就靠近仁了,有羞耻之心就靠近勇敢了。孔子指出,勇敢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超出了仅把勇敢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忽视了勇敢与自身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勇敢的内涵。苏轼在《留侯论》中有这样的论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杰,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哉也。”指出了匹夫之勇不是勇,真正的勇敢是临变不惊,无故受到责难却不生气。先贤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勇敢,解释了勇敢。查阅现代文献资料发现,当前对勇敢的研究与以往相比有进一步的发展。如有的研究者认为,勇敢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如血性之勇和尚武之勇,理性之勇和坚韧之勇,现代文明社会崇尚的是理性之勇。还有研究者把勇敢作为勇德的初级阶段,研究了勇德的教育。我们认为勇敢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形式不同。年龄越小,表现更多的是尚武之勇,年龄越大,表现更多的是理性之勇。综合古今中外关于勇敢的相关研究会发现,关于什么是勇敢,哪些勇敢是我们需要的,没有明确的界定。根据古今中外各家各派关于勇敢的论述会发现,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勇敢表现,何种勇敢定义,它们都有共同性,就是临危不惧,直面挫折,理性面对,迎面抗争。这与汉语字典中对它的注释是相通的。根据字典的释义,我们认为勇敢就是不畏惧危险,不畏惧困难;有胆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勇敢和勇是不同的。勇是中性词,如果勇用于不正当的事情上,就会成为一种恶行,是不值得称道的。勇只有用于正确的事情上,才成为人们所赞赏的行为。勇敢就是勇用于正确的事情上所产生的一种道德品质。“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5]215子路说:“君子崇尚勇吗?”孔子说:“君子把义看做是最尊贵的。君子有勇无义就会做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去做盗贼。”孔子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5]209。指出了学习与勇的关系,离开了学习的勇,其弊病是捣乱闯祸。可见,独勇是不被倡导的,勇如果没有被用到正途上,是会产生灾祸的。勇必须使用于正确的事情上,才有价值。而勇敢是勇实施于正确事情上所产生的结果,是褒义词,鲁莽是勇实施于不正确事情上所产生的结果,是贬义词,是不被赞赏的道德品质。总之,勇敢就是有胆量,不畏惧危险,不畏惧困难,在灾难、困难面前敢于担当的一种道德品质。
二、儿童勇敢品质养成的重要性
(一)勇敢促成优秀道德品质的发扬
勇敢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它对人有什么意义呢?它重要吗?许多圣人先哲认为勇敢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勇敢与积极的道德品质在一起,二者就能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会发挥出积极品质的作用。有勇敢有智慧,智慧的效应能更好的表现出来,有智慧而无勇敢,智慧将是雾里看花,空言无补,经不起考验。有仁义有勇敢,仁义能更好的发出光彩,有仁义而缺乏勇敢,善良仁义的道德品质无法表现,仁义道德也终将是坐而论道,画饼充饥,成为空谈。有正义有勇敢,正义会发扬光大,而有正义无勇敢,正义会变成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仁、义、礼、智、信一旦注入勇敢的品质,便如虎添翼,能很好的彰显,成为现实,引领我们的生活。如果仁、义、礼、智、信没有勇敢这一道德品质为支撑,这些优秀的品质便会黯然失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没有效果。
(二)儿童勇敢道德品质的培养受到国家的重视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许多国家都重视儿童勇敢品质的培养;勇敢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我国也非常重视勇敢品质的培养。早在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我国就重视勇敢品质的培养,但是并没有把勇敢品质放在国家官方文件中予以关注。我国在1979改变了这种状况。我国1979年版的《小学生守则》中,增加了一条新内容,“诚实勇敢,不说谎话,有错就改”[6]。在修订1981年版的《小学生守则》中,依然保留了这一条。这充分说明勇敢这一品质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政府已把它作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成为激励小学生行为的法则,是国家所倡导的一种重要道德品质。
(三)儿童阶段是勇敢品质培养的黄金时期
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谈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是人生大厦的奠基阶段,是进行道德认知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柏拉图说:“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熏陶,你把他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7]71,“从小养成的习惯会成为第二天性,正如白色的羊毛一经染上颜色就不会褪掉”[7]98,因而道德教育对儿童,更多的是养成教育[8]。勇敢品质的养成教育在儿童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越早对儿童进行勇敢品质的训练越能对儿童的成长有帮助。如果错过了儿童期再实施勇敢的品质教育,无疑是事倍功半,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期。
三、儿童勇敢品质养成的途径
勇敢品质的培养有多种方法,多条途径。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柏拉图重视勇敢品质的培养,主张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理想国中有公民身份的男女儿童的教育从音乐和讲故事开始,歌词、曲调和故事内容都要经过严格审查,禁止不健康的东西。然后经过2-3年体育训练,锻炼吃苦、耐劳、勇敢等品质。”[1]63时代在发展,生活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进入21世纪,儿童的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生活环境不断变化,各种刺激日益丰富,儿童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单一的途径已经不能有效培养儿童的勇敢品质,必须要多种手段,多条途径相结合,才能培养好儿童的勇敢品质。笔者认为要培养好儿童的勇敢品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