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谁来衔接?怎么衔接?
7月上旬,各小学将陆续发出新生入学录取通知书——又一批小豆包们走出幼儿园,迈进人生新的阶段。然而,事实上,不少孩子早在半年甚至一年前就已经离开了幼儿园,为上小学开始了漫长的准备期,有的幼儿园大班甚至出现“空巢”现象。(7月3日《北京晚报》)
如今,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如何衔接,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家长们的焦虑与跟风,促成了幼儿教育的“提前小学化”,打着衔接的名义而进行了半年甚至一年的准备。
必须看到,在高考指挥棒下,分数依然决定了学生的人生走向。近年来,以幼小衔接名义而“幼儿园小学化”已相当普遍,尽管各级教育部门接连出台了多项禁令,但依然挡不住家长们“提前起跑”的狂热。有调查显示,让上幼儿园的孩子学拼音、学数学、学英语,不是个别家长的选择,而是多数家长抢着这么干。
如果说“补总比不补好”还仅是一种侥幸心理,那么“别人都这么干,你不这么做就会掉队”的从众心,才是最大的问题,也是教育改革面临的最大障碍。在“不输在教育起跑线上”的教育焦虑下,本着不落人后的利益考虑,家长们早已变得忧心忡忡。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倡导与实际,价值与行动之间出现了强烈的反差。
你会发现,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改革诉求最大的群体反而成了改革最大的障碍。学校与教育部门的推动,到了家庭和家长一层就难以推动。基于对“试错风险”的担忧,谁都不愿作改革的尝试者,结果素质教育推而不力,反倒沉疴日重而难以自拔。问题是,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离不开每个群体的参与和付出,若谁都不愿率先走出“老路”依赖,而成为狂热的从众者,改革就会陷入“上热下冷”的困境。当然,指责某个特定群体认识不到位,抑或过于功利而缺乏担当,并不客观。教育改革首先要明确导向,打破既有的体制与机制限制,才能自上而下地推动而非自下而上的反制。
教育的应试化、选拔的唯分化,是幼儿教育“提前小学化”的根本原因。因而,取消差异化入学政策和入学后个体测试,让教育先规范与规矩起来,卸下家长们身上沉重的负担与压力,纾解他们内心的焦虑与恐惧,才能让改革轻装上阵,改革才会有坚实而坚定的基础。总之,是表面衔接还是深层衔接,离不开教育规律的引导的正确认知。当然,解决了“要不要衔接”的认识前提,谁来衔接、怎么衔接也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