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教学方式,提升核心素养
“哇!我看见了胃的蠕动了”,“老师,我们组找到了海王星”。这是在做什么呢?原来这是我校科学课上利用新媒体技术授课的现场。2018年4月26日,我校华清校区科学老师李欣和郝新怡向全区科学教师展示了使用全新的技术应用——AR教学研究课,激发了全场教师的聆听兴趣。
海淀区一直以来在科学教学上有着前沿的思考和定位,关注新课标中重点提出的技术工程领域、以及学生在教学中科学思维的提升。在不断教研中,愈发引起我们对教学模式的改变的重视,希望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能够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在区级教研员王思锦老师的引领下,我校教师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2016年我校李欣老师使用了VR技术授课,这一次的全新教学形式的变革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明显变化:当他们沉浸在VR营造的太阳系中,不禁感叹宇宙的伟大,也激发起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互动。这是这样的一次“巧合”,引发了我校科学团队的思考,面对多领域的科学教学,能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发挥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真正地让学生主动学起来?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科技团队于2016年申报了海淀区重点研究课题《新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研究》。在这两年中,团队的教师们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由于新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技能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学习效果十分显著。
如果说第一次使用VR技术只是单纯的为了用新媒体技术来感受沉浸式的教学效果,那么这一次就要发挥技术的最大价值,充分地利用他们的不可替代性。因此,我们了解到AR技术既可以有VR设备的沉浸性特点,又能够让学生真正互动起来,我们确定了此次的教学技术工具——AR技术。为了更好地使用新技术,我们共同研究新课标、教材,寻找在传统教学方式中不足以让学生可视的、便与研究的教学内容。在交流碰撞中,我们发现宏观的宇宙和神秘的人体以传统形式教学较难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因此,我们确定了本次执教内容。
本次活动由海淀区教研员王思锦老师主持,在活动前王老师给老师们提出思考问题:1、技术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2、技术的应用助益教学还是干扰教学?带着这样的思考内容,海淀区两百多位科学教师聆听了我校科技团队针对新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课题研究的想法,并观看了我校阶段性研究成果教学课例,同时我校使用网络平台技术进行直播,实现了同步、多地、共享式教研。
首先执教的是郝新怡老师带来的三年级《食物在体内的旅行》,郝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知识储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食物在体内经过哪些器官。当学生的想法出现冲突的时候借助新媒体技术的沉浸性和互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同时在整堂课中郝老师注重对学生的推理思维的提升,不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人体器官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性。
第二节是由李欣老师执教的六年级《太阳系》,这堂课中李老师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以科学史的角度让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将时间轴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以盖天说、地心说、日心说等重点事件对人类的认识过程进行划分并重点介绍,每一次的人类发展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观测和重演,让学生既感受到了技术发展的进步,也了解到人类对太阳系的认知发展历程。充分发挥了技术在讲授宏观世界中的不可替代性。
会后,王老师对两次课进行点评,王老师非常肯定两位老师的授课思路,表扬了老师们教中研的做法,并提出了中肯的可行性建议。在座的老师们也纷纷主动地研讨新媒体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希望今后有更多的老师能够在平时有思考,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